深秋的铜锣湾街头,凉风里裹着一丝海水的咸腥。拐进骆克道,一股霸道又温暖的复合香气猛地攫住鼻腔——沙嗲的浓郁辛香、花雕酒的醇厚、还有滚烫高汤蒸腾出的肉脂鲜甜。就是这儿了,「龍鳳打邊爐」那块老旧的霓虹招牌在暮色里忽明忽暗。推开那扇被热气熏得模糊的玻璃门,仿佛跌进一个喧嚣沸腾的旧时光隧道。
别被“打边炉”这名字骗了,它可不是简单的围炉涮肉。在香港,这是门道,是生活,更是镬气十足的江湖。龍鳳的镇店之宝,首推那一锅“古法沙嗲汤底”。上桌时,深褐色的汤面平静无波,底下却暗流汹涌。侍应熟练地倒入一小碗花雕酒,“滋啦”一声,酒香被滚烫的汤汁瞬间激发,与早已熬足十多个钟头的牛骨汤、秘制沙嗲酱纠缠翻滚。那股香气,霸道得能穿透三层外套。尝一口,浓稠得能挂在舌尖,咸鲜微辣中透着丝丝甜润,花生酱的香气垫底,花雕的回甘悠长,复杂得令人咂舌。这锅汤,涮什么都像被镀了层金,灵魂所在。
食材是打边炉的底气。龍鳳的“手打四宝丸”是熟客必点。鲮鱼丸雪白弹牙,咬下去鱼鲜在嘴里爆开;墨鱼丸乌亮扎实,带着海洋的澎湃气息;牛肉丸混着细碎陈皮,筋道中透出奇妙的清香;最绝是那虾丸,粉嫩饱满,虾肉颗粒分明,鲜甜得仿佛刚从海里跳上来。老师傅在后厨“砰砰”摔打肉浆的声音,是这里最动听的背景音。另一道不能错过的是“本地新鲜牛颈脊”,薄如蝉翼的肉片,带着漂亮的雪花纹路。在滚沸的沙嗲汤里蜻蜓点水般一涮,瞬间蜷缩变色,入口是难以置信的嫩滑,油脂的甘香与沙嗲的浓烈在口中奏响交响乐。
龍鳳的独到,还在于那口烧得通红的传统炭炉。比起电磁炉的温吞,炭火带着原始的野性,火力更猛更聚拢。看着砂锅里的汤汁在炭火的舔舐下“咕嘟咕嘟”剧烈翻滚,食材下去瞬间被滚汤包裹,熟得极快,最大程度锁住鲜嫩。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炭火香,混合着食物的香气,有种说不出的烟火气。炭火微弱的噼啪声、邻桌碰杯的喧闹、伙计响亮的吆喝…… 构成了最地道的港式打边炉图景。吃着吃着,额头沁出细汗,外套早已脱下搭在椅背,这才是酣畅淋漓的滋味。
在这方寸之地,时间仿佛被炭火熬煮得粘稠缓慢。围炉而坐的,有大声谈笑的街坊,有西装革履刚下班的金融精英,也有拖着行李箱慕名而来的游客。砂锅的热气模糊了界限,只剩下筷子翻飞间对美味的共同追逐。龍鳳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一口浓到化不开的沙嗲汤和弹牙的手打丸,更在于这口炭炉烧出的、滚烫鲜活的市井人情味。它是味蕾的狂欢,是寒夜里最熨帖的港式温暖。离店时,一身烟火气,胃里是沉甸甸的满足,舌尖还残留着沙嗲的余韵,心里已经盘算着下次该带谁来尝尝那份手切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