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夏天,我在香港交易所操作比特幣轉帳時,不小心設了過高手續費,白白燒掉幾十美元,那心痛感至今難忘。從此我鑽研各種省錢門道,才發現手續費不是隨機數字,而是礦工優先處理交易的代價,當網路塞車時,費用飆升得嚇人。
比特幣交易手續費的計算核心在於「交易大小」,簡單說,你的交易包含越多輸入輸出,字節數就越大,費用自然更高。舉個例子,轉一筆小額款項,如果用了多個零錢錢包地址當輸入,結構變複雜,礦工得花更多資源驗證,手續費可能翻倍。這就像寄包裹,箱子越大郵費越貴,但很多人沒意識到錢包設定會悄悄膨脹交易規模。
省錢的關鍵在於優化交易結構。我常推薦朋友用SegWit地址,這技術能壓縮簽名數據,讓交易瘦身20-30%,費用直接砍半。設定上不難,多數主流錢包如Electrum或BlueWallet都支援,創建時選「隔離見證」類型就行。另一個妙招是挑時段交易,比特幣網路流量有高低峰,週末凌晨亞洲時間常是冷門時段,費用可能降到1-2 sat/vB,比尖峰時省下80%。上個月我幫客戶轉帳,刻意選週六半夜操作,五筆交易只花3美元,若白天做恐怕破15美元。
進階策略得靠監控與工具。安裝mempool.space這類APP,實時查看待處理交易池,當擁擠度低時出手,費用設定更精準。別依賴錢包自動估算,它們常過度保守;手動調整sat/vB值,從5開始試,逐步調低直到交易確認。我習慣分批處理,累積多筆小額轉帳一次發送,減少總交易次數,去年底靠這招省下累計百美元。長期玩家可探索閃電網路,它像高速公路的支線,小額轉帳幾乎零費用,但需熟悉通道管理,避免資金卡住。
省手續費是門實戰藝術,多試幾次就上手。我有次貪快設高費率,事後用區塊鏈瀏覽器回推,才發現多付冤枉錢。現在每筆交易前,我都檢查錢包設定,確保用SegWit、避開高峰,甚至自學腳本批量處理。省下的錢累積起來,夠買杯好咖啡犒賞自己,這點滴智慧讓加密之旅更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