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暴雨敲打著維多利亞港的玻璃幕牆,我坐在北角的咖啡店,翻開朋友遞來的藍十字醫療保單。這位剛當爸爸的工程師,眉頭皺得比保單條款還深。「點解份份都話全保障,睇落又差唔多?」他啜了口凍檸茶,這問題,十年間我在中環、尖沙咀、甚至離島的茶餐廳都聽過無數次。香港保險市場百花齊放,藍十字的藍標誌隨處可見,但那份安心感,從來不是靠顏色深淺來決定。
醫療險最怕「有單等於無單」。去年陪客戶處理乳腺腫瘤理賠,親歷藍十字某高端計劃的魔鬼細節:標榜全數賠償私家醫院,細看才知化療藥物設分項限額。朋友翻到保單背頁的細字,指尖突然停在「非標準病房附加費」條款上。香港私家醫院房價年年飆升,當年簽約的標準房價,今日可能連半私家房都住不到。這就像買了張頭等艙機票,臨登機才被告知要補差價升艙。
見過不少年輕夫妻幫襯藍十字的儲蓄型危疾險,月供兩千,保額三十萬。有晚在旺角糖水舖,鄰桌媽媽苦笑:「供十年先夠賠一次癌症,但通脹都食走半啦。」這類保單常捆綁投資成分,表面保費平,實際保障被通脹蠶食的速度快過定存貶值。真要槓桿保障,不如拆開處理:純醫療險搭消費型危疾,剩餘資金自己投資藍籌股,二十年後回報隨時多過保單紅利。
幫孩子投保最易中伏。銅鑼灣某幼稚園家長群組瘋傳的「教育保單」,實則是藍十字兒童儲蓄壽險附加住院保障。仔細算過,那些「十八歲保證現金」扣除二十年保費,實際回報跑輸通脹。反而門診疫苗津貼等小恩小惠成了銷售噱頭。真正要鎖定的,是兒童罕見病保障額度與先天疾病條款,這些才是幼童面對的真實風險缺口。
上個月在德輔道中藍十字服務中心,遇見拖行李箱的陳太。她剛從深圳做完關節置換手術,理賠部要求提供內地三甲醫院的英文版病歷摘要。「早知咁麻煩,當初就加錢買跨境支援服務。」她揉著太陽穴嘆氣。現在藍十字部分高端計劃已包含大灣區指定醫院直付,但條款限定必須是「突發急症」。若計劃長期在內地生活,這份便利可能遠比保費折扣實際。
簽保單那刻的信任,終要在理賠時見真章。藍十字的電子理賠系統雖快,但曾見客戶因寫錯住院病因描述(急性腸胃炎寫成食物中毒),被要求補交餐廳發票證明。理賠專員私下提點:主診醫生在病歷寫「疑似」比「確診」更易觸發調查。這些實戰經驗,比保單封面印多少顆星都來得重要。
深夜翻開自己的保單文件夾,藍十字那份已續保十年。當年銷售經理退休前送我句話:「保險唔係鬥買得平,係鬥走得遠。」市場上永遠有新計劃聲稱保費平三成,但看著逐年遞減的墊底費與不斷擴容的保障項目,才懂持續性才是真價值。那份印著2008年簽發日期的舊保單,靜靜躺在防潮箱底層,像艘老漁船載著風浪裡的安心感。
評論:
睇完先知原來非標準病房附加費咁伏!我份藍十字係2016年買,係咪要即刻check下條款?
作者講中我心聲!月供$2500買儲蓄危疾,計過真係跑輸通脹,有冇純消費型危疾推介?
想問跨境手術支援服務,如果係慢性病復診得唔得?我阿媽要定期返廣州針灸
文中提到醫生寫「疑似」影響理賠,但公立醫院醫生成日都係咁寫,點算好?
有冇人比較過藍十字同其他公司嘅電子理賠速度?上個月割痔瘡等咗三星期先收到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