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超商結帳,後面排隊的阿姨看我掏出一張新信用卡,突然湊過來小聲問:「少年仔,這張卡年費貴唔貴?我上個月被扣了兩千多,嘸知影啥米時陣開始收的…」她臉上那種懊惱又心疼的表情,我懂。信用卡年費就像藏在皮夾裡的隱形小偷,不知不覺就把錢摸走了。
十年前剛出社會辦第一張白金卡,我也吃過悶虧。銀行專員滿臉笑容說「首年免年費喔」,卻沒告訴我第二年刷不到門檻會自動扣款。當帳單跳出那筆$2,880時,簡直像被潑了盆冷水。後來跑遍各家銀行攤位,終於搞懂免年費信用卡不是「免錢午餐」,而是場需要精打細算的生存遊戲。
挑免年費卡得先看穿銀行套路。他們最愛玩「條件式免年費」這招,寫得小小一行「年度消費滿XX萬免次年年費」,很多人根本沒注意。有次幫同事細算,發現他為了免年費硬湊的消費金額,早就超過年費三倍,還不如乖乖繳卡費划算。真正聰明的玩法是鎖定「無條件免年費」或「終身免年費」卡種,像是滙豐現金回饋御璽卡或台新@GOGO卡,從核卡那刻起就立於不敗之地。
但別以為免年費等於功能陽春。現在市場殺得眼紅,連神卡等級都有免年費款。我錢包裡那張玉山Only卡就是經典案例,分級回饋衝到5.2%,去年光加油就賺回八千多紅利。關鍵在摸透自己的消費地圖——你是超商咖啡成癮者?全聯採買大戶?還是電商剁手黨?像我固定在巷子口水果行刷卡,就選新光三越悠遊聯名卡,連買芭樂都能累積百貨禮券。
最近幫剛畢業的姪女分析,發現學生族更該玩這套。她原本用爸媽的附卡,後來自己辦了中信英雄聯盟卡,網購回饋10%直接抵電競設備。重點是銀行對小白很寬容,就算存款不到五萬,只要拿勞保明細加薪轉證明,照樣核卡。不過要提防「偽免年費」陷阱,像某些號稱免年費的商務卡,其實要綁約定代繳或特定帳戶,辦卡時得把合約書當偵探小說逐字審。
上週聚餐時朋友阿明抱怨:「辦免年費卡根本假議題!銀行遲早從別處討回來。」結果他掏出皮夾那張頂級鑽石卡,光機場接送就用掉六次。我當場拿手機算給他看:如果改刷免年費的富邦J卡,省下的年費夠買來回機票還有找,更別說日本消費3%無腦回饋。他愣住的表情讓我笑到差點嗆到——很多人不是不會算,是不願意面對「儀式感」的代價。
三年來我換過九張免年費卡,最深的體悟是:沒有完美的神卡,只有最懂你的工具。當你清楚每筆消費落在哪個回饋區間,連買五十元手搖杯都能變成甜蜜剝削。下次看到「頂級尊榮」信用卡廣告時,先問自己:你願意花兩千元買那個燙金卡面嗎?我的答案永遠是笑著把免年費卡塞回皮夾,聽著鈦金屬邊角刮過零錢的清脆聲響。
評論:
超有共鳴!去年被XX銀行默默扣年費,打去客服竟說「您沒刷滿十二萬喔」,當場吐血
請問學生辦哪張最無痛?看完全文還是選擇困難,主要用在蝦皮跟手搖杯
分享血淚史:辦了免年費加油卡,結果合作加油站離我家超遠,省的回饋全貼給油錢
海外消費回饋那段太實用!但想問如果常飛不同國家,該集中辦一張還是分開辦卡?
有人試過用免年費卡繳稅嗎?去年用分期零利率卡被收手續費,痛到想撞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