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曼谷出差回來,打開信箱就看到Citi PremierMiles的帳單,順手翻開哩程帳戶,發現又默默攢了幾千分。這張號稱「空中飛人神卡」的塑料小方塊,陪我征戰過無數機場,但說實話,它的積分規則,我也是踩過幾次坑才真正摸透。今天不講官方說明書那套,就聊聊真實使用中,怎麼榨乾每一分價值。
很多人以為刷PremierMiles就是無腦累積飛行哩程,其實它的「Citi Miles」積分池才是核心。重點來了:積分計算不是單純「1元=1哩」。以國內消費為例,基本是每25元新台幣累積1 Citi Mile。聽起來門檻高?但魔鬼藏在海外消費裡——海外每18元台幣就能拿1分,足足快了近三成。我有次在東京刷了一筆五萬日圓的相機,當下心痛,回頭看到入帳的2780 Citi Miles(換算約18元台幣/分),瞬間覺得這相機是航空公司送的。
更隱形的坑是「排除類別」。去年在加油站順手買了兩千元百貨禮券,滿心期待累積80分,結果帳單明細標註「Merchant Category: 加油站」——這類第三方銷售被歸類到「排除消費」,一毛不給。後來學乖了,大額採買前先查清楚商戶代碼類別,或乾脆切到其他現金回饋卡。
累積是前半場,兌換才是重頭戲。Citi Miles最香的是能1:1轉進16家航空計畫,像亞洲萬里通、新航KrisFlyer、華航、長榮。但關鍵在「匯率波動」!去年底把10萬Citi Miles轉進亞萬換了香港-東京商務艙,當時亞萬標準來回要9萬里。今年三月再看,同航班漲到11萬——差兩個月,等同蒸發兩萬分價值。我的血淚建議:鎖定目標航班再轉分,別讓積分在帳戶裡通膨。
那次臨時改簽羽田晚班機,靈機一動用「Citi Travel」平台直接扣抵。6,000分折了2400元機票稅金,算下來每分價值0.4元,比轉進某些二線航空計畫划算(有些計畫每萬分價值甚至不到3,000元)。平台訂房更明顯,曼谷W酒店官網價7,000銖,用6,500分抵扣約2,600台幣,等於打七折。兌換要靈活,別被「只能換機票」綁死。
最後提醒兩件事:一是積分有「三年滾動失效期」,別當傳家寶囤著。二是我吃過悶虧的「轉點手續費」——轉進長榮計畫每萬分收330元,轉亞萬免手續費。小錢?轉20萬分就差660元,夠在機場吃兩碗拉麵了。兌換前,務必點開那行小到快看不見的「條款細則」。
握著PremierMiles這些年,它像個精明的旅伴——規則藏在細節裡,摸透了,每一趟飛行都是它默默買單。下次刷卡前,先問自己:這筆消費,真的踩在積分的甜蜜點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