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深夜的手機震動聲特別刺耳,螢幕跳出陌生來電號碼時,我正準備關燈。對方自稱銀行安全部門,說我的信用卡在三百公里外的電器行刷了一台高階電視。心臟猛地一沉,皮夾裡那張藍色卡片,明明半小時前還在便利店買牛奶時用過。
冷靜。指尖有點發麻,但我告訴自己必須立刻行動。翻開皮夾夾層,摸到那張磨損的緊急聯絡電話貼紙。花旗的24小時客服專線,02開頭那組號碼,此刻像救命稻草。
電話接通的速度出乎意料。背景音是輕柔的鋼琴聲,客服人員的聲音沉穩清晰:「您好,這裡是花旗銀行緊急服務中心。」我快速報上身分證字號後四碼和登記手機,語速快得像在倒豆子:「卡片可能被盜刷了!剛剛收到可疑交易通知」
「X先生,我完全理解您的緊張。」對方語氣帶著安撫的力量,「請給我十秒鐘。」話筒那端傳來快速敲擊鍵盤的細碎聲響。「確認了,卡片狀態正常,但五分鐘前確有一筆新台幣48,600元的線上授權請求,地點在台中。您人在台北對嗎?」
「對!我根本不在台中!」
「明白。現在立刻為您凍結原卡,杜絕後續交易風險。」鍵盤聲再次響起,果斷俐落。「凍結完成。同時幫您註記『高風險盜刷通報』,爭議款項部門會主動介入處理這筆可疑交易,您無需擔心這筆款項需要支付。」
我鬆了半口氣,但隨即想到更實際的問題:「那我現在沒卡可用怎麼辦?明天還有筆重要款項要繳」
「我們提供三種補發選擇。」對方語調平穩如導航,「最快速是『緊急替代卡』,兩小時內由專人送到您指定的台北市地點,但限新台幣兩萬元以下交易。標準補發新卡約五個工作天寄達。若您急需完整功能,也能親自到任一分行辦理『即刻發卡』,三十分鐘內取卡。」
選擇了緊急替代卡後,客服突然轉了話題:「冒昧請問,您今天最後一次用卡是在哪裡?這有助於我們追蹤風險點。」我腦海閃過便利商店櫃檯那台略顯老舊的刷卡機,以及店員接過卡片時,指甲不經意刮過磁條的觸感。
掛斷電話後,我癱在沙發上盯著天花板。電子郵件叮咚一聲,螢幕亮起花旗發來的「卡片控管通知函」,詳細記錄了通話時間、凍結編號和處理人員代碼。這種白紙黑字的憑證,莫名讓人安心。十分鐘後,手機跳出簡訊:「爭議交易編號CT2024XXXX已立案,將於14個工作天內書面通知調查結果。」
深夜十一點半,穿著西裝的銀行專員真的按響門鈴。接過那張印著臨時卡號的薄薄塑膠片時,他遞上簽收單的同時輕聲提醒:「X先生,建議您明天登入網銀啟用『交易即時通』,設定單筆超過1000元就發送推播。上次在曼谷夜市,我的卡就是靠這個攔下盜刷的。」
後來爭議款報告書寄到家裡,附著監視器畫面截圖。台中那家電器行的鏡頭拍到,有人用張貼著便條紙的卡感應付款,便條紙上赫然是我的卡號——原來是側錄磁條的老手法。報告末頁用紅字標注:「經查證特約商店端讀卡機裝有非法側錄裝置,已終止合作。」
這次教訓讓我養成幾個強迫症:皮夾永遠放進貼身內袋,刷卡時絕不讓卡片離開視線。更在手機裝了電子錢包,小額消費直接感應支付,減少實體卡曝險機會。有回在咖啡店看到鄰桌客人把卡片交給店員拿到後台結帳,差點忍不住出聲提醒。
前幾天和銀行風控部門的朋友聊起,他透露個驚人數據:「台灣平均每12秒就有1張信用卡資料外洩。」他說著掏出自己磨損嚴重的卡片,晶片周圍滿是刮痕。「看,我故意刮花磁條的。現在盜刷集團都用微型側錄器,偽裝成鑰匙圈或鋼筆,接觸0.5秒就能竊取資料。」
現在皮夾深處仍躺著那張緊急聯絡貼紙,邊角已經捲起。每次瞥見它,就想起那個慌亂的深夜。被盜刷像遭遇數位世界的搶劫,而快速報失,是我們最即時的反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