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整理書房,翻到十年前開的第一個證券戶結單,突然驚覺這些年光手續費就繳了不少學費。尤其像Citibank這類國際銀行,收費結構往往藏著魔鬼細節。今天就用這篇文,和你掏心聊聊花旗股票戶口的真實費用地圖。
記得第一次在花旗下單買美股時,看到帳單上跳出的「跨境結算費」整個愣住。原來除了每筆交易收0.3%佣金,還有三層隱形成本:帳戶月費380台幣起跳只是基本款,持股超過半年要收0.2%的年度保管費,更別提電匯出入金單筆就要600台幣。最坑的是閒置罰則——連續三個月沒交易直接扣800管理費,有次出差忘了操作就被咬掉一頓晚餐錢。
去年幫開餐廳的表弟調整投資組合時,發現幾個實戰省錢法。美股交易改用花旗的階梯式收費制,當月累積交易額破50萬台幣,佣金立刻降到0.15%。更狠的是把股息再投資功能打開,系統自動買零股免手續費,光這招就幫他省下兩萬多摩擦成本。現在他店裡流動金都放花旗智慧存款,達300萬門檻直接豁免帳管費,等於用活存利率換免費投資帳戶。
上個月和理專喝咖啡套出的內幕才叫關鍵。他們系統有組神秘代碼「STOCKVIP」,新戶輸入能免首年保管費。若是常做美元交易,記得申請多幣別帳戶綁定,匯款手續費直接砍半。最近還瞄到他們官網藏著限時彩蛋——用台灣行動支付繳費滿五次,下季交易佣金打七折,這類活動從不大張旗鼓宣傳。
比對過六家國際券商後悟出真理:花旗的優勢從來不是低價,而是用收費結構篩選客戶。當你資產夠厚,那些保管費、帳管費自然被豁免條款吃掉;但小資族若沒精算,可能賺的價差還不夠付手續費。我的手機至今存著某次凌晨三點美股熔斷時,花旗理專秒回訊息的截圖——有些服務確實藏在你看不見的收費裡。
評論:
保管費年度收取是持股市值計算還是固定費率?台股ETF也適用嗎?
請問階梯佣金制的級距怎麼分?需要主動申請還是系統自動判定?
用行動支付繳哪些費用可以觸發佣金折扣?信用卡帳單算不算?
零股股息再投資有限制股數嗎?像一股蘋果也能自動投入?
最近想開戶但資金不到百萬,最該優先避開哪種收費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