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中環依舊燈火通明,蘭桂坊的喧囂隔著維多利亞港傳來。我坐在辦公室裡,螢幕上跳動的加密貨幣K線圖,映著窗外的霓虹。上個月和油麻地OTC店的老闆飲茶,他搖頭苦笑:「後生仔寧願炒幣都不碰港股啦。」香港這座城市的金融血脈,正被一串串數位代碼悄然改寫。
全球資金都在找避風港。當歐美監管收緊拳頭,新加坡的態度忽明忽暗,香港突然舉起了加密的旗幟。不是小打小鬧,是動真格的——發牌照、推穩定幣框架、甚至允許散戶買賣主流幣。金管局的步子邁得比想像中快,背後藏著重奪亞洲金融話語權的野心。有基金經理朋友透露,華爾街幾間大鱷的亞洲加密部門,今年全在添馬艦附近租辦公室。
市場從來不等人。去年機構還在觀望,今年貝萊德的比特幣現貨ETF在香港通車,南方東英的產品認購爆出冷門。更別提那些低調進場的家族辦公室,他們不碰迷因幣,專挑有實質現金流的區塊鏈基建項目。我見過一位傳統地產大亨的投資清單,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佔了七成倉位。「收租?不如把商場切成代幣賣給全球散戶。」他晃著普洱茶杯說得輕描淡寫。
散戶的狂熱倒是降溫了。去年茶餐廳阿姐問我買哪個動物幣,今年改問怎麼用USDC跨境匯款省手續費。香港人務實的本性浮現,穩定幣支付、跨境結算這些接地氣的應用,開始在重慶大廈的找換店和上環海味鋪流通。反倒是NFT市場冷得像大埔的郊野公園,除了幾個藍籌項目撐場面,多數JPEG地板價跌穿發行價。
我的錢包配置這半年大洗牌。比特幣仍是壓艙石,但比例從七成降到四成;以太坊留著等坎昆升級開賭;剩下分給三類:香港監管沙盒裡的合規項目(特別是RWA相關)、有實體資產抵押的穩定幣協議、以及小額押注AI+區塊鏈的早期協議。記住,千萬別被「香港概念幣」迷眼——真金不怕火煉,牌照沒到手前,白皮書吹得再響都是空頭支票。
技術面看盤要有港味。歐美交易員盯著Coinbase,我們得看OSL和HashKey的盤口深度。凌晨兩點常出現詭異插針,那是紐約午休而倫敦還沒起床的空窗期。我習慣用鏈上數據監控大戶錢包,當鯨魚地址連續三天轉幣進交易所,就算K線沒破位也先減倉三成。去年FTX崩塌那晚,就是靠這個動作躲過爆倉。
監管紅線比太平山頂的霧還清晰。證監會列出的「可交易代幣」名單就是聖經,名單外的幣種,就算在幣安能買也別碰。有個做市商朋友在Telegram群組推銷未批准代幣,三天後就被金管局請去喝咖啡,罰款夠買跑馬地一個車位。合規不是枷鎖,是護身符。
風暴總在狂歡後。當街頭巷尾都在談論加密貨幣,當地鐵廣告全是交易所招牌,就是該把利潤換成港元的時候。別貪最後一個銅板,留三成現金等黑天鵝。記得2022年Luna崩盤嗎?那時中環碼頭的比特幣ATM前排長龍割肉,我拎著現鈔去撿便宜,50顆比特幣成本壓到兩萬美元以下。
香港的加密故事才翻開第一章。虛擬資產法規草案六月要二讀,傳聞會開放STO(證券型代幣)零售交易。若成真,買騰訊股票不用再經港股賬戶,直接錢包裡持有代幣化股份。這才是殺手級應用——當藍籌股、債券、紅酒都上鏈交易,維港兩岸的金融基因將徹底重組。
放下咖啡杯,螢幕跳出推送:某港資銀行正測試數字港元結算跨境貿易。窗外天星小輪駛過霓虹,我突然想起九十年代紅衫魚時代。從黃金、股票、樓市到代幣,財富載體在變,不變的是這座城總能抓住潮頭的狠勁。這次,賭的是未來十年的金融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