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經過油麻地的茶餐廳,聽見隔座兩位西裝友對著賬單嘆氣:「最低還款額都食咗我成個月花紅。」玻璃杯上的水珠滴落,像極了香港人揹著債務前行時擦不掉的汗。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私人貸款拖欠比率連續三季攀升,每張壓在枕頭底的月結單,背後都是真實的人生。
上個月在深水埗遇見舊同事阿敏,她捧著三盒飯匆匆走過天橋。三年前她為母親醫病借下八十萬,利疊利滾到過百萬。「試過瞓唔著成晚計數,計到天光發現點還都係死數。」她最終走進社區中心求助,社工教她將十幾張卡債捆成低息貸款,月供直接砍半。這種「債務整合」像把散落一地的玻璃碎掃成堆,至少不會每一步都踩到流血。
其實香港有條《破產條例》冷門通道——債務舒緩計劃(DRP)。唔係破產,而係同銀行傾掂數。我認識的裝修師傅權叔,靠這招將二百萬卡債壓到分七年還,利息凍結在3%。關鍵要拎出誠意:工資單、開支表、甚至阿仔補習費單據攤開曬,銀行先肯落鎚。有律師同我講,疫情後成功個案多咗三成,但九成人根本唔知有呢條路。
最扎心是見到有人走去借「清數貸款」。銅鑼灣街邊財務公司易拉寶寫著「月平息0.1%」,細睇先發現手續費抽走貸款額15%。有個後生仔中伏,三十萬債變四十五萬,佢苦笑著話:「以為執到救命草,點知係芭蕉葉——淋完雨重到揹唔起。」
真正有用的救命索其實藏在社區。像明愛向晴軒的「債務重組實驗室」,社工會幫你畫債務樹狀圖,教你用「雪球法」:集中火力清最小筆的債,其他只還最低額。當見到第一張卡被剪碎,個人先有氣力繼續跑。土瓜灣陳太就靠這招,五年還清四十萬,而家仲開咗間車仔麵檔。
前幾日行過北角碼頭,見到個阿伯釣魚。魚絲放得愈長,愈容易被雜物纏住。債務何嘗唔係?與其等條魚拉到竿斷,不如早啲收線理順。香港地壓力大,但記住連金管局都出過指引,銀行必須考慮債務人還款能力。你肯行出第一步,總有方法將肩上擔子重新擺平衡。
(真正爬出債務深淵的過來人 寫於旺角凌晨三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