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恒生銀行,唔少人第一時間諗起佢響香港金融圈嘅地位,但係點樣評估佢嘅真實價值?呢個問題,我喺過去幾年幫客戶做投資分析時,經常撞到。恒生銀行成立超過八十年,係匯豐集團旗下嘅主力,業務涵蓋零售同企業銀行,資產規模龐大。但資產評估唔係單睇數字咁簡單,背後涉及經濟環境、市場波動同埋銀行自身嘅風險管理,真係要深入拆解先至捉到精髓。
點解評估銀行資產咁重要?唔單止係為咗買賣股票或者收購,更重要係理解間銀行嘅長遠健康度。好似2020年疫情爆發嗰陣,恒生嘅貸款壞帳率一度急升,當時如果淨係睇表面財務報表,可能會低估咗潛在風險。我記得幫一個客戶做盡職調查,發現佢哋嘅商業地產貸款組合有啲隱憂,因為香港樓市當時開始放緩,呢啲細節往往藏喺財務附註度,要逐行逐字去摷。
資產評估嘅技巧,關鍵在於多角度切入。第一種係基本面分析,我會先睇恒生嘅核心指標,好似淨息差(NIM)同股東權益回報率(ROE)。舉個實例,舊年恒生嘅ROE維持喺10%左右,比區域同業高啲,反映管理效率唔錯。但淨睇數字唔夠,要對比埋市場環境——例如美國加息周期點樣影響佢嘅借貸成本,同埋香港經濟復甦速度。我試過用Excel拉埋歷史數據,發現當利率上升超過2%,恒生嘅盈利增長就會明顯放緩,呢啲洞察要靠經驗累積。
另一種常用技巧係市場比較法,即係搵相似銀行做基準。恒生可以同渣打或者中銀香港比,睇佢哋嘅市帳率(P/B)同市盈率(P/E)。舊年恒生嘅P/B約莫0.7倍,低過同業平均,表面睇好似抵買,但背後要諗:點解會折讓?可能係投資者擔心佢嘅內地業務擴張風險。我幫手做過一個項目,發現恒生喺大灣區嘅分行網絡增長快,但競爭激烈,利潤率其實被壓緊,呢啲因素唔計入去就會高估價值。
至於折現現金流法(DCF),我覺得係最貼地嘅方式,尤其適合預測長遠價值。步驟上,先收集恒生過去五年嘅財務數據,包括現金流報表同資產負債表。然後,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嘅自由現金流,考慮埋宏觀變數,例如中國GDP增長放緩點樣衝擊佢嘅企業貸款。折現率設定好關鍵,我通常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再搭埋風險溢價。試過計到恒生嘅內在價值比市價高15%,但結論要保守啲,因為銀行業易受政策突變影響,好似香港金管局嘅監管收緊,隨時打亂晒盤數。
實戰步驟全解析,可以分五步走。第一步,數據蒐集:唔單止睇年報,仲要挖埋行業報告同經濟數據,例如恒生嘅客戶存款結構變化。第二步,指標拆解:重點睇資產質量,像貸款壞帳比率同資本充足率,舊年佢嘅壞帳升到0.5%,就要評估係咪趨勢性問題。第三步,模型應用:揀合適方法,DCF適合長線,市場比較法快但粗略,我多數混合用。第四步,風險調整:恒生嘅香港業務佔大頭,地緣政治同利率風險一定要量化,試過加stress test模擬黑天鵝事件。最後一步,整合結論:將所有分析綜合,得出合理估值範圍,再同市場價比對,確保唔會偏離現實。記得一次評估,發現恒生嘅科技投資回報慢,拉低咗整體價值,呢啲洞見幫客戶避過咗一劫。
總括嚟講,資產評估唔係機械式作業,要融入實戰經驗同宏觀視角。恒生銀行嘅案例教識我,數字背後嘅故事先至係核心——尤其喺動盪時代,估值永遠係一場動態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