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走過中環街市,聽見兩位西裝友在茶餐廳高談闊論:「呢個月供樓又貴咗成千蚊!」玻璃杯裡的凍檸茶冰塊喀啦作響,倒映著香港金融市場最敏感的數字——hibor rate。銀行同業拆息這條隱形血管,正輸送著牽動百萬人錢包的血液。
上週三隔夜hibor飆到5.88%,創今年新高,而一個月期利率卻卡在4.7%徘徊。這種長短期利率倒掛的剪刀差,洩漏了市場的焦慮。金管局數據顯示,過去三個月隔夜hibor波動幅度超過200基點,像極了颱風季維多利亞港的浪頭。當美國聯準會暗示可能再升息,港元在聯繫匯率制度下被迫跟隨,那些押注利率見頂的投資人,此刻怕是在擦冷汗。
我家樓下地產經紀陳生最近常嘆氣:「千呎單位業主寧可降租10%也要鎖定兩年租約。」這正是hibor效應的街頭寫照。浮動按揭族每月多付的幾千元,最終流向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調節池。值得玩味的是,儘管拆息高企,恒生地產分類指數卻逆勢上漲三個月,市場在利率痛感與資產保值需求間反覆撕扯。
拆解背後的資金鏈條,你會發現hibor像精密的齒輪組。當大型IPO登場(比如去年某快遞巨頭上市),短期拆息便如彈簧般跳升;而金管局票據發行量驟增時,又像擰緊了貨幣水龍頭。上季度末結算日前夕,隔夜hibor單日飆升128基點,那些靠短期拆借週轉的中小企業主,怕是整夜盯著螢幕等天亮。
我的基金經理朋友在私人酒會透露:「現在聰明錢都在玩hibor對沖遊戲。」他管理的組合裡,15%倉位移到與hibor掛鈎的結構性存款,同時做空高負債地產股。更有趣的是跨境套利者——當港美利差擴大到150基點,他們借港元買美債,這操作就像在兩個搖晃的吊橋間走鋼索。
普通人的錢包該怎麼應對?菜籃族的定存策略正在改變。三個月前銀行還推銷三年期定存,如今三個月短存利率反而高出0.8%。我認識的退休教師張太,把百萬積蓄拆成十張不同到期日的定存單,每週都有資金解套可靈活轉向。至於供樓族,部分銀行提供hibor+1.3%的定息轉換窗口,鎖定兩年成本或許比賭利率回落更實在。
夜深時翻看金管局年報,某頁角落寫著:「同業拆息是市場集體呼吸的節奏。」當下這口氣確實喘得急了些。但值得玩味的是,去年hibor飆升期過後,恒生高股息指數總跑贏大市。或許在資金焦慮的煙霧裡,那些能吐出穩定現金流的資產,終將成為穿透利率迷霧的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