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銅鑼灣依舊車流不息,我坐在二十四小時茶餐廳裡,看著對面匯豐銀行招牌在雨幕中暈開的紅光。手邊是剛出爐的金管局報告,紙頁還帶著打印機的餘溫。玻璃窗上雨痕扭曲了霓虹燈的「P-5.875%」數字——這個看似冰冷的百分比,此刻正在重塑無數香港人的錢包厚度。
最優惠利率(P Rate)這把尺,能量出香港經濟的體溫。它不像浮動的HIBOR(香港銀行同業拆息)那般敏感躁動,卻像深水埗老唐樓的鋼筋,撐起整個貸款市場的骨架。去年此時銀行們分兩波調升P,那種緩慢而沉重的腳步聲,至今仍在樓市按揭、中小企貸款的合約條款裡迴響。最近三個月HIBOR從4.8%滑落至4.2%,茶記老闆阿權卻笑不出來:「個個月供樓多咗三千蚊,D客連凍檸茶都少叫杯甜。」
拆解P Rate的密碼要從貼現窗說起。當金管局調高基本利率,銀行向央媽借錢的成本就漲,這份壓力遲早會透過P轉嫁到街坊身上。但有趣的是,三大行加P的幅度從來不同步,匯豐渣打中銀像在玩跳飛機,你升0.125%我升0.25%,這齣戲碼演了四十年。如今站在加息週期尾聲,那些綁著H按封頂息率的業主最煎熬,眼見HIBOR跌,自己卻卡在P-2.5%的天花板下動彈不得。
翻開財務報告簿,P Rate的爪痕處處可見。某連鎖麵包店去年擴張計劃書裡,每月利息支出佔營收比從7%飆到12%,新烤箱採購單就此壓在收銀機底層。更別說那些將物業二按套現炒股的師奶,當P升穿5.5%,券商追繳保證金的電話比八號風球還令人心慌。連向來保守的陳伯都來問:「定期存款息有四釐,係咪該贖返啲基金?」
雨勢漸收時,我盯著茶餐廳牆上泛黃的價目表。1983年凍奶茶賣三毫子,那年P Rate是14%;2003年SARS期間奶茶漲到八元,P跌到5%;如今杯奶茶廿三元,P又回到接近6%的輪迴。這數字遊戲背後,是師傅的手沖技藝敵不過資金成本,是小商舖鐵閘拉下就再沒升起,也是某個家庭在銀行櫃檯前簽下轉按協議時,筆尖洇開的猶豫墨跡。
【評論】
我份mortgage仲有兩年先過罰息期,而家H按封頂蝕緊息,轉按又蝕手續費,真係焗住捱
文中提到中小企貸款個案好真實,我間貿易公司舊年批循環貸款息口突然加兩釐,現金流即刻扯晒蝦
好奇點解恒生同渣打P Rate永遠差0.125%?係咪有啲歷史協議係度?
如果美國年尾真係減息,香港P會唔會跟足?定係銀行趁機賺多陣息差?
而家做定存好似穩陣過買債基,但驚通脹蠶食晒,有冇師兄有數據比較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