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和阿哲決定結婚,站在婚紗店櫥窗前,看著模特兒身上閃著珠光的白紗,手心卻冒著冷汗。不是因為緊張,而是玻璃倒影裡,我手上那疊報價單沉得發燙。從五萬八跳到二十萬,攝影師嘴裡的「經典套餐」和「頂級專案」,聽起來像在解讀外星密碼。後來踩過坑、熬過夜,甚至幫朋友策劃過三場婚攝,才懂這行水有多深——而我想撈點乾貨給你。
拆解報價單那刻,才發現婚紗攝影根本是俄羅斯娃娃。外層寫著「包套六萬八」,打開第一層:禮服分區要加價。第二層:外景車資自付。第三層:精修照片每張三百。最裡層還藏著「安瓶一瓶八百,當天不用妝會裂喔」的魔咒。某次陪閨蜜簽約,她突然按住化妝師的手:「這罐亮粉,是算在『璀璨星辰特效』裡對吧?合約翻到第七條我們聊聊?」對方表情瞬間凍結——原來魔鬼條款怕燈光。
殺價這門藝術,我從菜市場阿嬤身上偷師。當婚顧說:「這組海邊夕陽系列是限量檔期」我立刻翻手機:「可是氣象說當週降雨機率70%耶。」她愣住時,我指著相本裡某張夜景:「這盞復古煤油燈好有味道!能放進我們的包套嗎?」用對方捨得給的小道具換實際折扣,比直接砍價有用十倍。後來合約多塞了兩套禮服升級,還賺到婚宴當天的快拍服務。
更狠的招在「資源再生」。表姊結婚那件蕾絲魚尾婚紗,在衣櫃躺了三年。我拿去給熟識裁縫改腰線,花三千變出新嫁衣。攝影找上剛辦完首展的美院學生,她用畫廊白牆當棚拍,光影構圖美到窒息,價格不到業界三分之一。最絕的是捧花——衝早市買當季桔梗滿天星,自己紮綁帶省八千,婚禮當天賓客還狂拍「自然系手作花藝」。
某天整理婚攝毛片,發現最動人的那張,是阿哲蹲著幫我調整磨腳的高跟鞋帶,皺著眉的側臉在晨光裡毛茸茸地發亮。根本沒有華麗佈景或昂貴燈具。這才驚覺我們砸錢買的,從來不是相紙或精修圖,而是攝影師能否抓住睫毛顫動的0.1秒,晨風捲起頭紗的弧線,還有他指尖擦過我腳踝時的溫度。
婚紗是愛情的鏡子,不是帳單的枷鎖。當你在報價單迷宮裡暈頭轉向時,伸手摸摸無名指上的圈——那個金屬環的重量,比任何鑲鑽頭紗都真實。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週才付訂金,合約裡真有「璀璨星辰特效」這條!明天立刻帶螢光筆去劃條款
預算卡死在八萬內,學姐說自助婚攝很省,但長輩堅持要傳統婚紗店怎麼辦?兩邊快吵翻了
想問毛片全拿真的重要嗎?工作室開價多一萬二給所有底片,老公說沒必要
文末那段看哭了!去年幫我們拍的攝影師一直引導擺拍,現在翻相本全是假笑,好後悔沒堅持抓拍瞬間
殺價那段求細節!上次說要送夜景道具,婚顧反而推更貴的煙火方案,到底該怎麼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