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盯著robo的股價走勢圖,螢幕藍光映在咖啡杯沿,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場科技股崩盤。當時不少朋友在200元高點衝進場,最後忍痛在80元斬倉。如今robo股價再度站上280元關口,市場瀰漫著樂觀氛圍,但那些被套牢的嘆息聲,至今仍在我耳邊揮之不去。
翻開產業報告,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去年成長23%,半導體檢測設備訂單更暴增40%。robo的核心技術在精密減速機領域握有專利壁壘,當特斯拉柏林工廠每增設一條產線,就有七十台搭載robo關節模組的機械臂落地。這些數據很性感,但別忘記2021年資本市場曾給自動駕駛畫過更大的餅,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技術面出現微妙訊號。月線連續三個月站穩季線,上週卻在290元前三次觸頂回落。更值得玩味的是融資餘額暴增30%那週,外資反而悄悄調節持股。我翻出2019年的走勢圖比對,當時也是在突破前高時出現量價背離,接著迎來20%的回檔。歷史不會重演,但韻腳總是相似。
真正讓我失眠的是產業鏈庫存。上週參訪深圳機械展,某日系大廠業務透露:「現在下單交期只要兩週,去年要等半年。」走訪五家台廠供應鏈,倉庫裡堆著閃著金屬光的減速機殼體。當產業鏈開始縮短交期,往往預示著終端需求正在降溫。這波復甦究竟是真實需求,還是客戶在重複下單?
投資策略需要多空雙向思考。我的工程師朋友在鴻海自動化部門任職,他說robo新一代諧波減速機通過萬小時耐久測試,這在業界是突破性進展。但同時,地緣政治風險正在升溫:美國商務部最新限制令可能波及工具機控制器出口,而robo有15%晶片來自受管制地區。
如果你問我的倉位配置,現在是「子彈上膛但手指離開扳機」的狀態。280元以上只保留基本持股,但若出現非理性殺盤,會在季線位置分三批承接。重點關注兩個先行指標:日本工具機訂單月報,以及中國新能源車廠的設備資本支出計畫。真正的機會往往誕生在市場集體悲觀時,就像去年Q3那波恐慌性拋售,後來被證明是黃金坑。
投資最危險的時刻,往往是當所有人都覺得「這次不一樣」。機器人產業的星辰大海終將到來,但航程中必然遭遇暴風雨。與其預測風浪何時平息,不如確保自己的船足夠堅固——這意味著嚴守單檔持股不超15%的紀律,永遠留著能撐過六個月波動的現金流。
評論:
這篇分析點出庫存問題很犀利!但想請教作者,如果產業真在重複下單,robo的訂單能見度通常不是有六個月嗎?
技術面那段看得背脊發涼,上週才在288元加碼,現在該先減碼等季線嗎?
文中提到地緣政治風險,但robo不是早把關鍵晶片轉單到台灣了?想確認消息來源
作為長期股東,更想知道新一代減速機的商用進度,這才是真正護城河
新手請教:文中的「非理性殺盤」具體怎麼判斷?看融資斷頭比例還是其他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