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年,我在泰國一座偏遠寺廟待了整整三個月,清晨四點,僧侶們的誦經聲伴著蟲鳴,空氣中飄著檀香。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佛教修行不只是打坐唸佛,而是心靈的徹底洗滌。很多人問,僧侶們為何能如此平靜?秘訣藏在日常的細微處,像呼吸一樣自然。
修行起點往往是戒律,不是束縛,而是自由的鑰匙。戒殺、戒盜、戒妄語,聽起來老套,但當你試著一天不說一句謊言,心會像剝開洋蔥,一層層露出真實。我在緬甸見過一位老和尚,他三十年如一日持守過午不食,身體卻比年輕人更輕盈。他說,這不是苦行,是讓慾望沉澱,心才能騰出空間裝智慧。
冥想是核心,卻常被誤解。不是閉眼就能入定,秘訣在「覺知」。坐著時,感受臀部壓著地面的重量;呼吸時,留意空氣滑過鼻腔的微涼。我初學時,思緒像野馬亂竄,導師只淡淡說:「別追它,看著它跑。」漸漸地,五分鐘變十分鐘,煩惱化為雲煙。現代人總說沒時間,其實每天五分鐘,找個安靜角落,從數息開始,心靈的塵埃就會落定。
心靈提升靠的是慈悲培養。僧侶們常做「慈心禪」,先對自己說「願我平安」,再擴及厭惡的人。聽起來虛幻,但試試看:當你對同事生氣時,默念「願他遠離痛苦」,怒火會像潮水退去。這不是聖人境界,而是訓練心像鏡子,不沾污垢。我在日本禪寺參與過「托缽行」,赤腳走街頭,接受施捨時,才懂施與受都是平等的洗禮。
修行路上有坑,我也摔過跤。剛開始持戒,偷吃零食的罪惡感淹沒我;冥想時腿麻到哭,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失敗是秘訣的一部分——接納它,就像接納雨天。心靈提升不是直線上升,是螺旋前進。若你試了卻放棄,別自責,明天再來。真正的指南只有一句:回到當下,呼吸還在,你就在修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