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在耳邊震動,我盯著登機證上模糊的油墨字跡,突然想起去年在京都車站遺失的那只裝滿伴手禮的行李袋。當時站在遺失物櫃檯前,才驚覺自己為了省幾百塊台幣,跳過了旅遊不便險的勾選。那種懊悔像溫泉蛋的蛋黃,戳破後流得到處都是。
旅遊保險這東西,總在意外發生時才顯出重量。最近在Trip.com訂機加酒,滑過十幾種保險方案組合,從最陽春的NT$150到涵蓋高爾夫球具損壞的NT$2,380,價格落差比東京晴空塔的電梯升降還劇烈。選擇困難症發作時,我索性把網頁截圖列印,用紅筆圈出三個關鍵出血點:醫療運送天價帳單、信用卡盜刷的跨國追討、還有那些藏在條款附註第8項的「特殊除外條款」。
價格迷宮裡的指南針
很多人直接勾選平台預設的「熱門方案」,這就像走進壽司店只點綜合握壽司。上個月幫父母訂沖繩行程,發現基礎方案雖便宜NT$300,但75歲以上醫療額度直接砍半。後來改選「銀髮樂遊保」,多付NT$450卻換來三倍住院津貼,還包含慢性病藥物補給。關鍵在點開「方案比較」時,要把手指按在手機螢幕上左右滑——左邊看價格,右邊盯年齡限制與既往症條款,像在夜市比價烤玉米那樣斤斤計較。
魔鬼藏在醫療條款裡
記得在冰島租車自駕那次,同行友人摔傷鎖骨,救護直升機的帳單數字讓我們倒抽冷氣。事後翻出保單才懂,多數方案寫著「醫療運送全額給付」,但小字註明需「經保險公司授權的救援機構」。當時我們情急叫了民間直升機,六位數費用只理賠三成。現在選保單,我必定確認兩件事:緊急救援是否直撥24小時中文專線?醫療轉送是否包含「事後補授權」機制?這些細節比保費高低重要十倍。
旅行取消的蝴蝶效應
颱風攪局、航空公司倒閉、甚至出發前確診流感,都可能讓預付十幾萬的蜜月旅行泡湯。去年幫朋友處理關島行程取消理賠,才驚覺多數「旅程取消險」只賠機票飯店,那些預約的潛水課程、米其林訂金通不算在內。後來在Trip.com發現某款紫色標籤方案,竟涵蓋「第三方預付活動損失」,雖然每天貴NT$85,但當你訂了北海道星野度假村的森林餐廳,就知道這錢省不得。
隱藏版加值服務
深夜在曼谷計程車上發現錢包被扒,那種恐慌感我終生難忘。現在選保險必看是否含「海外緊急現金支援」,像有家方案提供72小時內送達NT$20,000借款。更實用的是「法律諮詢代付」,曾在羅馬被誣指刮傷租車,律師一通電話就解決糾紛。這些服務藏在說明頁最底層,要像挖溫泉蛋那樣輕輕戳開條文才看得見。
下次訂行程時,別急著點選「跳過保險」。把選保單當成規劃行程的一部分,像挑選旅館枕頭軟硬那樣認真。省下幾百元可能換來機場徹夜滯留時,只能啃著自動販賣機的過期三明治。真正的划算不是最低價格,而是當意外敲門時,那張保單能替你頂住房門的厚度。
評論:
在北海道滑雪受傷,保險公司說我的護膝沒戴夠八小時算個人疏失不理賠,這種灰色地帶怎麼預防?
帶三歲小孩出國,保單追加幼兒醫療的加購價居然比大人還貴,這合理嗎?
預付了八萬多的京都町屋住宿,颱風取消卻因民宿拒絕開證明卡理賠,有什麼解法?
保單裡寫「恐怖攻擊除外」,但巴黎地鐵罷工暴動算不算?條款看得頭好痛
用信用卡附贈的保險就好,為什麼還要另外買?兩者理賠會打架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