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歐洲出差,刷卡買了杯咖啡,帳單回來一看,除了咖啡錢,還莫名其妙多了幾歐元的手續費。當下真的傻眼,原來每次跨國交易,Visa或Mastercard這些支付網絡,都會悄悄收一筆「國際交易手續費」,通常是交易金額的1%到3%,再加上匯差調整。這筆錢累積起來,一年可能吃掉你幾千塊台幣,尤其現在跨境網購、旅行那麼普遍,誰不想省點冤枉錢?經過多年實戰和請教銀行朋友,我整理出幾個超實用技巧,幫你把這些隱形成本壓到最低。
選對信用卡是關鍵中的關鍵。很多銀行推出專門的旅遊卡或商務卡,主打「免海外交易手續費」,像台灣的玉山Only卡或國泰世華長榮航空聯名卡,直接省掉那1.5%的費用。別小看這點百分比,買張機票或高單價商品,差額就夠吃一頓大餐了。申請前,記得比較年費和回饋機制,有些卡年費高但回饋多,整體算下來更划算。我個人偏愛無年費的選項,畢竟省錢才是目的,別為了省手續費反被年費坑。
匯率波動這關,很多人忽略,但它才是大魔王。銀行在處理外幣交易時,會用自己設定的匯率加碼,有時比市場即時匯率貴上2%到5%。解決之道很簡單:下載像XE Currency或Revolut這類APP,隨時監控匯率走勢。挑匯率低點時交易,比如美元弱勢時買美國商品,效果比省手續費還猛。我習慣設定匯率警報,手機一響就立刻下單,省下的錢夠買好幾杯珍奶。
替代支付工具也值得一試。PayPal或Skrill這類電子錢包,跨境轉帳手續費常比信用卡低,尤其小額交易。不過要睜大眼睛看細則,有些平台隱藏貨幣轉換費,最好直接用收款方貨幣支付。另外,像Wise(前身TransferWise)提供多幣帳戶,存外幣再消費,完全避開匯差。我自己用過幾次,從台灣匯款到日本,手續費不到傳統銀行一半,超級有感。
養成小習慣也能累積大省錢。每月檢視信用卡帳單,揪出高費率交易;設定銀行APP的消費警報,避免衝動購物加劇成本。還有一招:跟商家溝通,有些網店接受直接銀行轉帳或本地支付方式,費用更低。總之,國際交易不是洪水猛獸,用點心思就能馴服它。下次刷卡前,深呼吸,想想這些技巧,你的錢包會默默感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