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茶餐廳聽到隔壁桌阿伯講電話,聲音壓得低低的,語氣全是無奈:「我知道欠了半年啦,但對方現在連電話都不接,我能怎樣?」掛了電話後那聲長嘆,混在奶茶杯碟碰撞聲裡特別刺耳。在台灣,這種「被走數」的悶虧,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常發生。
自己追債有多難?試過的人都知道。電話打到被設拒接,訊息永遠是未讀。上門找人?不是鐵門深鎖就是被惡言相向。更慘的是,對方吃定你「要臉」,怕撕破臉難看,也怕觸法不敢亂來,欠款就這麼懸在半空,像根卡在喉嚨的魚刺,吞不下也吐不出。自己追討耗費的時間心力,早超過債務本身價值。
專業追數不是黑社會電影裡潑油漆恐嚇那套。真正的專業,是懂法律這把尺的刻度。像Welend這類合法機構,追討前會先做「債務健檢」——確認債權憑證是否有效、追溯期剩多久、對方財產狀況能否執行。有次聽業內朋友聊到個案,債主手握十幾年前的本票想追討,結果專業團隊一查,發現早過了追溯期,硬追只會白花律師費。這就像醫生開刀前總得先看X光片,胡亂下刀只會更糟。
他們最關鍵的價值,在於「精準拆彈」。債務糾紛常像纏死的毛線球,A欠B錢是因為C沒給A貨款,中間還夾雜票據背書問題。專業團隊會用「債務重組」概念梳理,可能協調分期、用抵押品換現金,甚至找出第三方代償。曾有個廠商被倒帳六百萬快周轉不靈,追債團隊發現債務人海外有應收帳款,透過國際催收管道扣住款項,兩週內解決問題。這種操作,普通人哪玩得轉?
很多人擔心委外追討會把關係搞死。其實正規做法恰恰相反。他們常扮演「白臉」角色,用法律條文當後盾,口氣卻比債主親自討溫和得多。有種策略叫「台階術」:給債務人一個能對家人或公司交代的理由,像是「會計師查帳急需平帳」或「可換票延期但需部分現金證明誠意」。這比債主撕破臉吼「今天不還錢試試看」有效多了。
與其被動等欠款變呆帳,不如把追債當成財務免疫系統。定期檢視應收帳款,超過六十天的就該亮黃燈。小額欠款可先用存證信函當低成本的「預防針」,常能嚇阻對方擺爛。真正難啃的硬骨頭,早點交給專業團隊處理,省下的時間專心賺新收入更實際。見過太多人死攥著陳年爛帳不放,錯失新機會,像守著枯井卻渴死的人。
債務是面照妖鏡,照出人性也照見商業風險。合法追討不是撕破臉的結局,而是讓信用體系回歸正軌的齒輪。當金錢流動重新對齊規則,那些被欠款壓得喘不過氣的夜晚,才能真正看見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