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抽屜裡那疊泛黃的請款單,紙張邊緣被手指摩挲得起了毛邊。冷掉的咖啡在桌角沉默,螢幕光映著密密麻麻的待收帳款數字。這種焦灼,開過中小企業的老闆都懂——不是賴帳,是對方總有千百個理由拖著,而你的現金流像沙漏裡的沙,一點一點漏掉,等不起。三年前,我的小型印刷廠就卡在這樣的情境裡,一筆六十萬的呆帳卡死周轉,差點連師傅的薪水都發不出。那時才真正體會到,債務追收不是冷冰冰的法律程序,而是企業能否喘息的生死線。
市場上打著「債務管理」招牌的機構不少,但多數只做兩件事:電話轟炸與存證信函。直到接觸「Zero Finance」的陳經理,才明白專業追數的差異。他沒急著接案,反而先攤開我的合約與往來郵件,用紅筆圈出幾個關鍵點:「林老闆,你看這裡,當初交貨簽收單缺了對方經手人的部門章」、「這封郵件裡客戶提到『樣品色差』卻沒正式提出驗收異議,其實是重要證據」。原來,許多債權不是收不回,是我們自己把子彈埋在了文件堆裡。
Zero Finance團隊有種特殊的「行業地圖」能力。我的債務方是間老牌食品公司,他們竟能精準指出該公司財務決策的實際掌權者並非掛名的財務長,而是創辦人的女婿。「這位副總每週四下午會去天母一家日式茶室,那是他少數願意接陌生電話的時段。」陳經理平靜的敘述讓我吃驚。後來才知道,他們養了一組「產業情報分析師」,專門研究債務方企業的供應鏈關係、股東派系甚至高層作息模式。這種情報戰,遠比發一百封律師函有效。
最顛覆我想像的是他們的「非對抗協商術」。當食品公司那位女婿終於接起電話,Zero Finance的協商專家開場白竟是:「王副總,我們注意到貴公司上季度在東南亞市場的擴張速度相當亮眼⋯」接著話鋒一轉:「這樣的成長階段若因供應商訴訟影響銀行授信額度,實在可惜。」沒有威脅,而是把「還款」包裝成「避免機會成本損失」的商業決策。三天後,我收到第一期三十萬款項,附帶一盒對方致歉的鳳梨酥——後來才知是協商專家建議的「台階禮」。
後來和陳經理深談才理解,Zero Finance把債務分成四種「體質」:有還款能力但缺乏動機的「裝睡型」、現金流緊繃需重組的「窒息型」、惡意轉移資產的「脫產型」,以及最棘手的「多重債權擠兌型」。我的案子屬於第一類,他們便採用「機會成本喚醒策略」。而對於真正陷入困境的債務方,他們反而會協助設計分期方案,甚至引入週轉金渠道。「逼死債務人對債權人沒好處,」陳經理翻著一宗成衣廠案例說:「我們上個月剛幫客戶把四百萬債權轉成供應鏈股權,現在每季能分紅。」
在Zero Finance辦公室見過一位更煎熬的債主。張女士的丈夫過世後,才發現他生前借給老友八百萬搞餐廳,連本票都沒留。對方吃定她法律知識薄弱,只丟下一句「去告啊!」。Zero Finance的應對卻很妙:先派人去那間餐廳連續包場三週,每筆消費都開統編報帳,建立債權證明鏈。再透過食材供應商查到餐廳每日現金流約八萬元,最後拿著證據坐在老闆面前說:「不用打官司,我們申請本票裁定加扣押,您招牌剛打響就要被貼封條?」隔天帳戶就進了頭期款。這案例讓我悚然一驚:很多債權,差的是那份懂門道的狠勁。
現在和廠商簽約前,我總會多問一句:「介意我請第三方做個簡易債信評估嗎?」這招是跟Zero Finance學的。他們有組「合約健檢師」,專挑付款條款陷阱。像常見的「驗收後月結90天」,若沒明確定義驗收標準,對方能拖上大半年。如今我廠裡的合約都加上「貨到七日內未書面異議視同驗收合格」,字句之差,保障天壤之別。與其事後追債,不如把風險擋在簽約前。
上個月經過Zero Finance新落成的諮詢中心,櫥窗寫著「債務救生艇計畫」——免費幫負債者整合高利貸。陳經理苦笑道:「有些客戶追回的錢,轉身就填了地下錢莊的坑。」這行業的弔詭正在於此:討債與救債,其實是硬幣的兩面。當催收方願意理解債務背後的困境,當還款計畫保留當事人的尊嚴,冰冷的數字才能重新流動成滋養經濟的活水。我的那盒鳳梨酥至今收在辦公桌抽屜,它提醒我:專業的追數,討的不只是錢,更是被債務碾碎的信任與時間。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我們公司也有筆兩百多萬的裝潢工程款被拖著,對方總說會計在跑流程。想請問如果合約裡沒寫明付款延遲的罰則,Zero Finance這種團隊還能處理嗎?
文中提到把債權轉股權的操作很吸引人,但真的不會有風險嗎?萬一那間公司後來倒閉怎麼辦?有沒有實際案例可以分享?
我是被前合夥人惡意倒債的受害者,對方早就把財產轉到小三名下。請問這種「脫產型」債務,專業追收的成功率大概有多少?需要先付大筆費用嗎?
關於產業情報分析那段讓人驚艷,但這樣調查債務方高層行蹤是否涉及隱私問題?你們的合法界線劃在哪裡?
想給作者一個擁抱。我也是遺孀,丈夫留下的債務比債權還多,根本不敢想能追回什麼。請問Zero Finance有協助像我們這種反過來被追債的個案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