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經過超商時,看到幾個穿著制服的中學生在櫃檯前掏信用卡結帳,熟練得像是用了好幾年。我愣了一下,才想起現在確實有不少銀行開放十五歲以上學生獨立申請簽帳金融卡,甚至部分符合條件的高中生也能拿到真正的信用卡。這讓我想起前陣子朋友焦頭爛額地處理她兒子網購遊戲點數刷爆卡的事。學生用卡,便利背後藏著不少需要彎腰細看的門檻。
先說申請這回事。別以為拿學生證就能輕鬆過關。銀行對未成年核卡比你想得更龜毛。多數要求固定收入證明或家長擔任保證人,有些甚至要父母開共同帳戶監管。我姪女去年滿十六歲,想辦卡買參考書和通勤用,結果跑了三家銀行,最後是靠著她暑假打工的薪轉紀錄,加上她爸當連帶保證人,才拿到一張額度僅兩萬的卡。那份合約書厚得像本小冊子,條款密密麻麻,她和她爸在櫃檯前逐條勾選確認,足足花了四十分鐘。
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常被誤認是信用卡,其實骨子裡完全不同。它直接扣你銀行帳戶裡的錢,刷爆就交易失敗。好處是強迫量入為出,像裝了自動煞車。但魔鬼藏在細節裡:跨國交易手續費、餘額不足的拒付罰款、甚至帳戶被盜刷時,錢是直接從你戶頭蒸發,追討比信用卡更費勁。我同事的兒子在玩手遊時被盜刷三萬多,銀行拖了快一個月才處理完,那段時間他家天天吃泡麵等退款。
真要用信用卡,額度管控是命脈。千萬別被銀行給的數字沖昏頭。有個簡單法則:每月刷卡金額絕不超過零用錢的三分之一。像我自己高中時,每月家教賺五千,卡額度設死一千五,超過就鎖卡。行動支付綁卡更要小心,那種「嗶一聲就完成」的流暢感,會讓人對金額麻木。建議關閉小額免密碼功能,每次輸入密碼的停頓,都是給大腦踩剎車的機會。
信用分數像張隱形的成績單,現在種什麼因,未來就收什麼果。遲繳會留下疤痕,就算只遲一天,紀錄也跟著你兩年。更可怕的是循環利息,那是以「天」計算的複利滾雪球。看過一個案例:學生刷兩萬買手機,只繳最低金額,兩年後滾成八萬多債務,最後是父母賣掉股票才填平。每月全額繳清是鐵律,手機設繳費提醒,比記女友生日還重要。
盜刷防不勝防,尤其學生常連公共WiFi購物。有個血淚教訓:朋友孩子在網咖打遊戲,刷卡買虛寶後,隔週收到國外珠寶店消費通知。後來才知網咖電腦被裝側錄軟體。現在我教學生輩三步自保:一、卡片背面簽名欄一定用細字筆寫「請查證證件」;二、開通即時消費簡訊,哪怕只刷五十元奶茶;三、把銀行客服電話設成速撥鍵,發現異常十分鐘內掛失。
說到底,塑膠卡片是工具,不是魔法杖。它教你的第一課從來不是消費,而是認清自己與金錢的關係。當你能在閃亮的球鞋廣告和儲蓄帳戶數字間毫不猶豫選擇後者,那張卡才真正屬於你。否則,它終究是張裹著糖衣的債券,等著你某天醒來,發現甜味早被利息啃噬殆盡。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我兒子剛滿15歲吵著要辦卡說同學都有,這篇直接轉給他看,尤其是盜刷那段案例太真實了
大推關閉小額免密碼功能!之前綁卡在超商嗶習慣了,月底對帳才發現光買飲料就噴了兩千多,完全無感
想問如果已經有郵局VISA金融卡,還需要辦信用卡嗎?感覺風險好大,但同學說可以累積信用評分
文內提到的循環利息案例根本是我學長翻版他現在大三還在打工還卡債,奉勸高中生真的別碰循環利息
請問家長擔任保證人後,如果小孩刷爆卡,銀行會直接從家長帳戶扣款嗎?需要簽什麼特別條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