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在桃園和開麵館的老張喝茶,他舀著快糊掉的擔仔麵苦笑:「政府說要發雨露,我們這些小草根連水氣都聞不到。」他指的是當時新推的中小企業紓困貸款,申請文件堆得比滷鍋還高,最後因「營業額衰退證明不充分」被駁回。這不是孤例,全台超過80%微型企業主根本搞不清,免息貸款的大門其實有側窗可開。
上個月回訪時,老張的收銀機貼著嶄新的銀行貼紙。他神祕兮兮掏出手機:「你看這個『青創貸款』配『央行專案融通』,兩條水管接一起,利息直接被國發基金吃掉。」原來他透過商會牽線,用太太新登記的文創工作室名義,繞過營收衰退門檻,還拿到三年免息期。這種實戰智慧,銀行經理不會印在DM上。
免息貸款最致命的誤區是「免息等於免代價」。某上市鋼鐵廠的協理私下透露,他們專幫衛星廠商做「貸款美容」:把老舊工具機重新估價,附上採購發票影本當擔保品。「銀行只看紙上價值,哪管機器是不是早就攤提完了?」他眨眨眼:「但小廠別亂學,我們是靠五百萬訂單合約當護身符的。」
真正卡住多數人的是「金流對帳」這關。在台中做齒輪模組的林老闆教我狠招:與其苦等稅籍證明,不如直接拉網路銀行月結單。「國稅局數字是死的,但你的帳戶流水是活的。」他在某公股銀行成功過關的祕密,是把支付寶收到的外匯款項,用螢光筆標註「跨境電商營收」。「承辦員看到外幣入帳眼睛都亮了,比401表管用十倍。」
去年幫朋友跑件時更見識到彈性空間。某區域型銀行對「中小企業」認定竟放寬到資本額三千萬以下,還接受三親等房產作保。行員偷偷說:「分行有消化額度的壓力,月底前送件連保人信用瑕疵都能談。」但代價是得綁三年約定存款,這筆隱形成本比表面利率更關鍵。
最魔幻的場景在補件階段。會計師阿芬分享必殺技:當銀行要求補合作意向書時,立刻請客戶用公司信紙手寫「採購計畫書」,蓋上大小章後手機翻拍。「電子檔先傳,正本後補」這八個字是通關密語。她笑說:「承辦員的KPI是結案速度,不是當柯南。」
現在我書櫃裡躺著七家銀行的貸款要點,每本都用便利貼標註魔鬼細節。例如某銀行寫「需檢附往來存摺」,實際卻接受網銀截圖;另家要求「年度報表」但接受營業稅申報書。這些潛規則得用肉身去試,就像老張的祕訣:「下午三點半帶一盒車輪餅去,比早上九點送公文有用。」
上週在工業區看到布條寫著「經濟部疫後振興專案」,撥電話詢問才發現,這專案竟能與勞動部的「充電再出發」計畫疊加使用。也就是說,借五百萬免息款項的同時,還能申請最高三百五十萬的員工培訓補助。這種政策套利連代書都未必清楚,卻藏在行政院公報的附件三裡。
免息貸款從來不是慈善事業,而是場資訊不對稱的博弈。那些成功案例的背後,往往是看懂規則裂縫的生存智慧。就像老張現在店裡新掛的匾額寫著:「政策如風,會轉彎的紙鷂才飛得高。」
評論:
請問用親戚公司名義貸款會不會有稅務問題?我們家族有三間小店想整合申請
文章裡說的工具機重新估價具體怎麼操作?我廠裡十幾台老機器放著生鏽
感謝分享網銀月結單這招!上週用這招過關了,但行員有要求補年度存摺封面影本
勞動部那個培訓補助根本陷阱!申請下來才發現要開三十小時課程,我只有五個員工
某公股銀行專員跟我說免息只到年底,但國發基金網站寫到114年?到底誰說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