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陪朋友跑中銀物業估價,才發現不少人對「免費估價」這項服務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能省下幾千元估價費,怕的是銀行估價結果不如預期,直接影響按揭成數。作為一個換過三次屋、跟銀行交手無數次的過來人,今天想撕開那些官方說明,聊聊檯面下的操作眉角。
銀行估價不是玄學,核心邏輯很赤裸:他們關心的是萬一你斷供,這房子能不能快速變現抵債。我認識一位在估價部待了十年的老手,他說關鍵藏在三本帳裡:同社區半年內真實成交價(不是屋主開價)、周邊空置率,以及最隱形的「災難係數」——比如低窪地區逢雨必淹,估價直接打九折。這些數據銀行不會攤開講,但你可以自己對照實價登錄,如果發現估價比近期成交價低逾15%,就得警惕了。
所謂「免費估價」其實有隱形門檻。我去年幫親戚申請時,理專私下提點:除非你是理財戶或薪轉客戶,否則口頭估價常被敷衍。最狠的一招是直接殺到分行填「物業估值申請表」,勾選「用於按揭初步評估」,白紙黑字逼他們啟動正式流程。記得帶齊謄本、平面圖,甚至附上裝潢照片——我遇過估價員看到進口廚具照片,當場把殘值率從2%調到5%。
估價報告裡藏著魔鬼細節。多數人只盯總價,卻忽略「估價基礎」欄位。若寫著「不包含違建部份」,你加蓋的頂樓花園可能直接被砍掉200萬價值。更陰險的是「特殊假設」條款,像朋友在北投的房子被註明「溫泉管線若遭取締,價值減損30%」,這等於埋了砍價伏筆。這時要立刻補上合法使用證明,我甚至會請設計師出具結構安全簽證,堵住銀行藉口。
當估價不如預期,與其拍桌吵架不如玩心理戰。我的必殺技是整理同社區三個高價成交案例,用螢光筆標註樓層與屋齡優勢,再附上永慶與信義的估價截圖(他們系統可查部分社區行情),用同業壓力逼中銀讓步。去年在內湖成功讓估價提升8%的關鍵,是加碼提供管委會出具的「外牆翻新工程紀錄」,證明建築耗損低於同齡社區。
最後提醒致命陷阱:估價有效期通常僅三個月,但從簽申請書到撥款往往超過四個月。有位苦主在對保前兩天發現估價過期,被要求重估時碰上央行升息,每月多繳五千利息。我的作法是簽約時就要求銀行註記「保留估價結果至交割日」,白紙黑字寫進備註欄,這招在分行經理權限內通常能過關。
銀行估價像場諜對諜,但掌握遊戲規則就能反客為主。與其被動等結果,不如主動出擊埋下對自己有利的伏筆——畢竟這數字背後,往往決定你未來十年是輕鬆還貸還是喘不過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