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在咖啡廳跟我聊起買房的事,他眉頭深鎖,說每個月薪水一進帳,大半都拿去付房貸利息,感覺像在幫銀行打工。這讓我想起自己十年前第一次簽下貸款合約的場景,那份文件密密麻麻的數字,看得我頭昏眼花,當時沒人提醒我利率會浮動,結果頭幾年多付了好幾萬冤枉錢。現在回頭看,買房不只是夢想,更是一場數字遊戲,尤其在全球通膨壓力下,各國央行紛紛升息,台灣的房貸利率也悄悄往上爬,2023年尾平均來到1.8%左右,有些銀行甚至衝破2%,這波漲勢還沒停歇,搞得不少年輕人壓力山大。
談到最新比較,真不能只盯一家銀行就下決定。我上個月幫親戚跑遍台北幾間主要機構,發現利率差別大到嚇人。公股銀行像土銀、合庫,目前鎖定在1.75%-1.95%之間,主打穩定但彈性低;民營銀行如富邦、國泰,則玩起促銷戰,最低能壓到1.65%,但條件苛刻,得綁定高額存款或信用卡消費。更別說外商銀行,匯豐和星展的浮動利率從1.7%起跳,看似誘人,可一遇央行升息,它馬上跟著飆,風險不小。我的經驗是,別只看廣告數字,得翻開合約細則,算清楚總成本,包括開辦費、手續費這些隱藏陷阱,加起來可能讓年利率實質多出0.2個百分點。
省錢這塊,我走過不少彎路,才摸出門道。首先,信用評分是關鍵,當年我疏忽了這點,結果利率比朋友高0.3%,白白多付十幾萬。建議定期查聯徵報告,保持650分以上,銀行才願意給甜頭。再來,別怕談判,帶著其他銀行報價單去砍價,我試過三次,成功把利率從1.9%壓到1.78%。另外,選固定利率還是浮動?現在環境波動大,我偏好混合型,前兩年固定鎖在1.7%,之後轉浮動,避免初期負擔太重。提前還款也是妙招,每月多擠個幾千塊本金,長期省下的利息夠你環遊半個亞洲。當然,別忘了比較轉貸機會,如果別家開出更低利率,算算違約金划得來就跳槽,我去年就靠這招省了五萬多。
整體來說,買房是長跑,利率只是起點。全球經濟風向難測,聯準會一舉一動都牽動台灣市場,我的觀察是未來半年利率可能再微升0.1%-0.2%,但別恐慌,趁現在做好功課,選對策略,房子照樣能成為資產而非負債。記住,銀行永遠是營利機構,你的目標是讓錢為你工作,不是反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