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和大哥通電話,他劈頭就問:「今年爸媽的免稅額,你那邊要掛多少?」這句每年報稅季的例行問候,像我們兄弟間的密語。背景還能聽到大嫂喊著:「叫他別忘了簽協議書!」我們都笑了。這就是台灣雙薪家庭的真實寫照,尤其當父母邁入銀髮階段,那份「供養父母免稅額」不僅是孝心,更成了兄弟姊妹間需要精密計算的家庭財務工程。
很多人以為,只要父母年滿60歲,子女報稅時填上資料就能自動扣除。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兄弟共同扶養,這筆每年最高12.3萬(未滿70歲)或18.7萬(年滿70歲)的扣除額,怎麼分配才能讓整個家族的稅單最「瘦」?這不是數學題,是融合情感與現實的藝術。
我和大哥摸索出關鍵策略:讓免稅額待在邊際稅率最高的那個人身上。簡單說,誰賺得多、稅率級距高,誰多扛點額度,省下的稅金就是全家共贏。去年我創業收入波動大,適用稅率降到12%,大哥在科技公司領高薪卡在20%級距。我們立刻調整協議,把父母九成免稅額轉到他名下。結果呢?他省下的稅金比我全額申報還多出兩萬多,回頭包了紅包給老媽當旅遊基金,皆大歡喜。
但現實往往更複雜。記得前年小妹結婚後也想加入分攤,三家人坐下來喬比例,光是要證明「共同扶養事實」就頭大。國稅局認可的條件很具體:父母全年生活費、醫療費總支出,扣除他們自己的退休金等收入後,兄弟姊妹分攤金額必須「白紙黑字」。我們後來擬了份家庭協議書,清楚寫明每人每月匯款金額到父母專用戶頭,連春節紅包都註記「奉養金」,報稅時附上匯款紀錄和協議書正本,穩穩過關。
最容易被忽略的致命傷是「重複申報」。曾有位會計師朋友跟我吐苦水,他客戶的兄弟沒講好,兩人都申報全額免稅額,結果被連補帶罰。現在我們家每年三月就開群組會議,用Google試算表拉出每人薪資、股利、稅率級距,模擬不同分配組合的節稅效果。表格最後一行永遠用紅字標註:簽名協議書掃描檔,4/30前上傳群組。
最近發現進階玩法:當兄弟收入差距不大時,可以策略性「跨年度輪流」。例如今年哥哥用足額,明年換弟弟申報,搭配列舉扣除額中的醫藥費(長輩的慢性病用藥、自費手術都是金礦),兩年下來總稅負可能比每年平分還低。這招需要精算,但對中產階級家庭特別有感。
夜深人靜整理單據時,看著協議書上兄弟並列的簽名,突然覺得這不只是節稅手段。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背後,是我們用成年人的方式,無聲踐行著小時候父母教的道理——責任可以分擔,但孝心從不打折。
評論:
實用推!但想問如果兄弟收入都低(基本工資左右),免稅額給誰報差異不大,這時候有其他技巧嗎?
協議書有推薦的範本格式嗎?怕自己寫的不符合國稅局要求,去年被要求補證明搞超久
請問父母若住在安養中心,費用由三兄妹分攤,但只有一人負責每月匯款給機構,這樣其他兩人還能主張分攤免稅額嗎?
真實到想哭!去年就是沒跟姊姊講好,兩人同時申報全額被剔除,看到這篇立刻轉家族群組。
好奇如果父母本身還有租金收入,但生活費仍需子女補貼,這樣免稅額的計算比例要怎麼抓才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