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經過忠孝東路那間總是大排長龍的手搖店,瞥見櫃檯貼著「刷卡滿千送限量公仔」的紅紙,排隊的學生妹興奮地討論著哪張卡回饋高。這倒讓我想到信箱裡那疊快被塞爆的信用卡廣告,特別是最近狂打的「新戶禮送Switch OLED」——鮮紅大字印在信封上,像夜市叫賣的招牌那樣扎眼。
免費的Switch?聽起來像巷口阿婆說她抽中香港三日遊那樣夢幻。但銀行精得跟什麼似的,哪會真做賠本生意?仔細翻開那印刷精美的DM,小字密密麻麻擠在背面,得用讀藥品說明書的勁兒才看得清:「首刷禮需核卡後30天內刷滿NT$15,000」、「首年免年費,次年消費未達NT$80,000將收取NT$3,800」。那數字像沾了油的芝麻,稍不注意就從眼皮底下溜走。
想起去年幫姪子辦學貸時,順手勾了張號稱「送AirPods」的聯名卡。結果為了湊那筆NT$12,000的首刷門檻,硬是在百貨公司週年慶買了根本用不完的保養品組合。當AirPods終於到手時,算算多花的錢都夠買兩副還有找。現在抽屜裡那盒未拆封的耳機,活脫脫是支NT$8,000的紀念碑。
銀行這招其實玩得高明。Switch OLED市價約NT$10,000,對他們來說不過是釣大魚的餌食。當你為了達標而開始刷卡,循環利息就像便利商店關東煮的湯——看起來清澈,喝下去才知鹹得發苦。更別提那些「免分期手續費」的誘惑,讓人錯覺每個月只付NT$833就能抱走PS5,卻忘了這筆錢綁著你未來兩年不敢隨便離職。
不過話說回來,若你原本就計畫買台新電視或繳稅,這倒像經過彩券行順手刮張刮刮樂。朋友阿凱去年趁著裝潢新房,用新辦的卡刷了NT$200,000的家具,不僅抱回Switch,連海外消費回饋金都夠再買三片遊戲片。關鍵在於那筆消費是否本來就該支出,而不是為了一條魚去買艘漁船。
深夜滑手機看到網友抱怨:「收到帳單才發現年費被扣,客服說刷保費不算一般消費!」這種事多得能寫本都市傳說。建議真想衝這波的人,帶著老花眼鏡把條款從頭到尾掃三遍,重點盯住「排除項目」——通常保費、學費、儲值金這些大額支出,銀行精得很,早把它們關在門外。
我總覺得信用卡像把雙面開鋒的武士刀。用得好,它是斬開消費迷霧的利器;用得躁,下一秒割到的就是自己的指頭。那台免費Switch與其說是禮物,不如說是張考卷,測驗你對自己財務的掌控力。茶涼了,話到這。記住啊,這世上最貴的東西,往往掛著「免費」的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