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冬天,我和家人臨時決定去日本滑雪,原本擔心旺季房價飆高,卻靠著手上那張旅行信用卡,硬是省下快三成的住宿費。那時才驚覺,原來訂酒店不是單純比價網站搜尋,信用卡的隱藏優惠才是關鍵。
很多人以為刷卡訂房只是方便付款,但其實背後藏著一堆省錢魔法。像我常飛東南亞出差,累積下來發現,選對卡種比砍價還有效。舉個例子,有些銀行聯名卡專攻飯店集團,像萬豪或希爾頓,刷下去直接升等房型或送早餐,這在官網訂房時輸入卡號就自動生效,連客服都不用打。
不過別傻傻只盯高回饋率,條款陷阱多著呢。我有次貪圖5%現金回饋,結果發現限制「需透過特定平台預訂」,等於被綁死在Agoda或Booking.com,反而錯過飯店官網的早鳥優惠。後來學乖了,每次下手前先翻出信用卡權益手冊(對,就是那本沒人看的PDF),確認是否排除連鎖品牌或旺季加價。
更進階的玩法是疊加優惠。去年夏天去墾丁,先用A銀行卡累積點數換免費住宿券,再搭配B銀行的限時促銷碼,等於住兩晚只付一晚錢。關鍵在時機點——淡季促銷多,但得提前三個月盯緊銀行APP通知,像追股市一樣刺激。
當然風險也得扛。有回在歐洲刷錯卡,忘了檢查外幣手續費,結果被收1.5%的隱形剝皮。從此養成習慣:海外訂房一律用免手續費的旅人卡,或者乾脆綁定Apple Pay避開匯差。
說到這,真心建議新手從「現金回饋卡」入門,門檻低又實際。像台新FlyGo或中信商旅鈦金卡,刷下去直接折抵帳單,比搞懂哩程兌換簡單多了。記住,省錢不是摳門,而是把資源留給旅途中的驚喜——比如那碗北海道凌晨的熱拉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