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在國外收到信用卡帳單,看到那筆「國外交易手續費」時的心情嗎?當時在東京買了個小紀念品,刷了大概五千日圓,換算台幣一千出頭,結果帳單上硬生生多了近二十塊的「手續費」。錢是不多啦,但那個感覺就是像被蚊子叮了一口,不痛,但就是癢得讓人不爽。
從那次之後,每次出國刷卡前,我都會多瞄一眼那張卡的條款。你知道嗎?這筆錢,銀行收得可理直氣壯了,通常叫「國外交易手續費」,費率落在1%到2%之間,有些甚至更高。別小看這1.5%,假設你這趟旅程血拼了十萬台幣,等於還沒享受戰利品,就先被收走一千五百塊!這筆錢夠你在歐洲吃頓不錯的午餐,或是在東南亞多做一次SPA了。
所以,省下這筆錢,絕對不是斤斤計較,而是聰明的旅行投資。關鍵在哪?就在你皮夾裡的那幾張塑膠卡片。
「免收國外交易手續費」的信用卡,絕對是旅人必備的神卡。這幾年各家銀行競爭激烈,這種卡其實不少,別被「頂級卡」、「年費高」的迷思嚇到,很多主打旅遊回饋的卡,甚至是某些銀行的基礎卡種,都大方地把這項優惠放進來。重點是:申請前,請務必、務必、務必(對,說三次)看清楚信用卡的「權益手冊」或官網說明,確認「免收國外交易手續費」這幾個字明明白白寫在上面,而且沒有附加條件(例如限定某些地區、或要達到特定消費門檻)。別只聽業務員說,白紙黑字最保險。
有了免手續費神卡,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抱歉,魔鬼藏在細節裡,下一個坑叫做「動態貨幣轉換」(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 DCC)。這玩意兒才真的是吃錢不吐骨頭。
場景是這樣的:你在歐洲某家精品店,帥氣的店員刷了你的卡,POS機螢幕突然跳出一行:「請問要用台幣結帳嗎?」旁邊還列出一個匯率,看起來似乎還行?拜託,千萬、千萬別被迷惑!選了台幣結帳(Yes),你就中了DCC的招。
DCC是收單銀行(或店家合作的第三方)提供的「即時」換匯服務。問題是,它給你的匯率,通常比信用卡組織(Visa/Mastercard)當天的標準匯率差上3%到5%,甚至更多!這中間的差價,就是他們賺的,而且這筆費用是額外的,跟你信用卡原本有沒有收手續費無關。等於你為了圖一時方便(或是被那個看似OK的匯率騙了),多付了超高的隱形成本。
所以,切記!在國外刷卡,無論店員多熱情、POS機螢幕多閃亮,只要問你要不要用「當地貨幣以外的幣別」結帳(例如問台灣人要不要用台幣結),一律堅定地選擇用「當地貨幣」(Local Currency)結帳!這樣,你的交易才會走信用卡組織的匯率,相對透明且合理得多。這招是真正省錢的關鍵,比選對卡還重要,因為DCC的損失常常比1.5%手續費高多了!我在布拉格一家紀念品店就親身經歷過,選當地貨幣結帳和選台幣結帳,價差將近5%,嚇死人。
除了信用卡,還有些小技巧能幫你省更多。像是某些銀行的「外幣帳戶」搭配「外幣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出國前先趁匯率好時換好外幣存在帳戶裡,刷卡時直接扣外幣帳戶的錢。這種方式通常也能避開國外交易手續費,而且因為是花自己預先換好的外幣,匯率成本自己掌握。但要注意的是,簽帳金融卡畢竟連結的是存款帳戶,遺失風險要特別小心,防盜措施也要做好。另外,不是所有店家都接受簽帳金融卡(尤其是一些需要預授權的場合,如租車、訂房),這是它的限制。
當然,現金永遠不會過時。特別是到了東南亞、或是歐洲一些特色小店、市集、小餐館,現金交易往往更直接,甚至可能談到更好的價格(別懷疑,在土耳其的香料市集,現金就是王道)。把大額、確定能刷卡的地方留給免手續費信用卡,小額、或是只收現金的場合用預先換好的外幣現金,這是比較穩妥的策略。身上現金別帶太多,分開放,安全第一。記得有一次在京都的傳統小食堂,老爺爺老闆只收現金,捏著日鈔付錢,反而有種融入當地的踏實感。
最後,善用科技工具。出國前下載好可靠的匯率轉換App(例如XE Currency),隨時查詢即時匯率,對刷卡金額心裡有個底。每刷一筆卡,有些銀行App也會即時通知消費金額(台幣或外幣),養成習慣瞄一眼,確認金額和幣別沒錯。如果發現被DCC了(帳單明細可能會顯示奇怪的幣別轉換),馬上打給銀行客服申訴,有時是有機會追回來的(雖然不保證成功)。
省錢,從來不是要你當苦行僧。而是把這些原本要白白送給銀行、收單機構的費用,聰明地省下來,轉化成旅途上多一杯香醇的咖啡、多一份精緻的甜點、多帶一件有故事的紀念品回家。每一次避開那1.5%的手續費,每一次拒絕DCC的誘惑,都是為自己的旅程增添更多美好的可能。畢竟,旅行的記憶,可比帳單上那些不明不白的手續費珍貴太多了,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