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在咖啡店撞見老友阿明,他頂著兩個黑眼圈苦笑:「房貸被打槍了,銀行說我信用分數太低。」原來他從沒查過自己的聯徵報告,連去年被盜辦信用卡都不知道。我當場掏出手機教他申請免費報告,五分鐘後他盯著螢幕倒抽氣:「這數字…比我的體重還難看啊。」
台灣人常把聯徵報告當成體檢報告——明知該查卻不敢面對。其實金管會早規定每人每年享一次免費查詢權利,偏偏七成民眾從未使用。當你走進銀行那一刻,信貸專員電腦裡的數字,早已決定你的貸款利率是1.8%還是8.8%。
申請免費報告比買咖啡還簡單。進「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官網,點選「個人線上查閱信用報告」,準備讀卡機與自然人憑證。沒讀卡機?用手機下載「TW投資人行動網」APP,用金融機構憑證或生物辨識也能搞定。我幫阿明操作時,他嘟囔著:「這比設定Netflix帳號還容易嘛。」
拿到報告別被密密麻麻表格嚇到。關鍵看三處:信用評分(滿分800,低於400算危險)、負債比率(超過月收入22倍就亮紅燈)、異常紀錄(紅色警示是地雷)。阿明發現某銀行核給他兩張他從未申請的信用卡,這才驚覺身分證影本被前房東盜用。
省錢藏在細節裡。報告揭露的「信用卡循環餘額」是利率殺手——銀行看到你有3萬卡債未清,車貸利率可能直接加2%。更陰險的是「預借現金」紀錄,哪怕只借過5千元,半年內信貸過件率砍半。有次我幫主婦美玲姐解讀報告,發現她百貨週年慶分期付款竟被記為17筆貸款,嚇得她當場剪卡。
養信用像醃泡菜,急不得但講方法。分享我的「三三法則」:持有三張信用卡(太少不利評分,太多難管理)、刷卡不超三成額度(顯示自制力)、每三個月查報告(抓異常比防詐APP有用)。去年幫創業青年大雄調整後,他的信用分數從龜速爬升變成高鐵速度,八個月衝高156分。
當你看到「信用資料不揭露」別高興太早。這表示你可能是金融白紙,銀行照樣不敢借錢。我侄女申請學貸時就吃悶虧,後來用「押擔保品」破局——把機車行照押給銀行,利率硬是砍了1.5%。
最後提醒:網搜「免費信用報告」跳出的前五名廣告,八成是付費陷阱。有次我測試某平台,輸入基本資料後竟跳出「升級會員看完整報告」的付費牆。記住,真正免費管道只有聯徵中心官網與37家銀行臨櫃申請點。就像阿明現在常掛嘴邊的:「省下的冤枉錢,夠請我喝三年咖啡了。」
評論:
原來分期付款會被算成多筆貸款!難怪我上次信貸沒過,馬上把百貨聯名卡停掉了
請問用APP申請的話,報告格式和網頁版相同嗎?擔心手機螢幕太小看不清楚細節
去年被詐騙集團冒辦門號,居然在報告的「其他查詢紀錄」發現電信公司徵審記錄,提早報警止損
分享親身教訓:幫親戚當貸款保證人,結果他的遲繳紀錄全算在我頭上,信用分數暴跌200分
剛照著文章用健保卡號+戶號線上申請,20分鐘就收到報告PDF,比想像中快好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