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債券,聽起來像是穩賺不賠的避風港,對吧?但別被表面的安穩騙了。我記得二十年前剛踏入市場時,也以為買點政府債券就萬無一失,結果一場金融風暴,讓我的投資縮水近三成。那時才驚覺,債券的風險像暗流一樣,隨時可能把你拖下水。今天,我就來聊聊那些投資者必學的避險策略,不是教科書理論,而是從血淚經驗中提煉的實戰指南。
先談利率風險吧。當央行突然升息,債券價格就會應聲下跌,這點我親身體驗過。2015年美聯儲啟動升息週期,我那時持有的一批長期國債,價值在幾個月內蒸發了15%。為什麼?因為債券的價格和利率成反比,升息時,新發行的債券利率更高,舊債就顯得沒吸引力。要避開這個坑,關鍵在控制久期。我現在會把投資組合分散,短、中、長期債券各占一部分,避免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裡。還有個小技巧:搭配利率期貨對沖,這就像買保險,市場波動時能緩衝衝擊。
信用風險更是隱形殺手。公司債發行者萬一倒閉,你的本金可能化為烏有。我曾經投資一家看似穩健的科技公司債券,結果他們財務醜聞爆發,債券評級從AAA掉到垃圾級,我差點血本無歸。現在我學乖了,只挑信評高的債券,像政府公債或投資級企業債,並定期追蹤發行者的財報。別只依賴評級機構,自己動手查查現金流和負債比率,才是王道。另外,分散到不同產業和國家,比如新興市場債搭配成熟經濟體債券,能降低單一事件帶來的連鎖反應。
流動性風險常被忽略,卻是實實在在的痛點。市場恐慌時,想賣債券換現金,卻發現沒人接盤。2020年疫情爆發那陣子,我的高收益債券卡在手上好幾個月,損失了機會成本。要應對這點,我會優先選擇交易量大的債券ETF,或者預留一部分現金備用。記住,流動性差的債券,收益再高也別貪心。通膨風險也別小覷,通膨飆升時,債券的固定收益就像被通膨啃蝕的餅乾。我現在會配置通膨連結債券(TIPS),它們的收益隨物價調整,是對抗通膨的實用工具。
最後,再投資風險看似微妙,卻影響長遠。債券到期後,資金重新投入時,市場利率可能已變低,導致收益縮水。我年輕時沒注意這點,結果錯過好幾個高息機會。解決之道是階梯式投資法:把資金分批投入不同到期日的債券,確保每年都有部分到期,能靈活調整策略。投資債券不是買了就忘,定期檢視組合,根據經濟風向微調,才是成熟投資者的智慧。總之,風險無所不在,但用對策略,債券就能從潛在陷阱轉為財富基石。
評論:
這篇提到的久期管理很實用,但新手該從哪裡開始學習計算久期?有沒有推薦的工具或書籍?
我投資公司債多年,信用風險確實是痛點,但評級機構常出錯,您建議怎麼自行評估發行者財務健康?
通膨連結債券在台灣市場好買嗎?收益會不會比一般債券低很多?
階梯式投資法聽起來有效,但資金有限時,該優先配置短、中還是長期債券?
2023年升息環境下,利率風險加劇,您認為現在進場債券還是好時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