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窩在沙發翻帳單,突然發現去年辦的那筆信用貸款,光手續費就扣掉我半個月餐費。你有沒有算過?借錢時那些銀行沒明說的隱形成本,可能比利息還咬人。
上個月幫表弟比價車貸,某家標榜「零利率」的車商,手續費竟敢收到貸款額的8%。更荒謬的是另一家融資公司,宣稱免開辦費,細看合約才發現每月要繳「帳管費」——這不就是手續費換個馬甲嗎?
我拿著計算器跑遍六家銀行,發現魔鬼都在細節裡:A銀行信用貸款利率1.98%超誘人,但加上4500元開辦費與預扣型帳管費,實際成本飆破3.2%;B銀行老實收3.5%利率,所有費用明列在契約首頁,反而更划算。原來省錢的關鍵不是追最低利率,而是看「總資金成本」。
當鋪和線上P2P更要當心。某個急用錢的深夜,我差點掉進「十分鐘撥款」的陷阱,對方在電話裡閃爍其詞說手續費「依行業慣例」,後來才知是吸血級的15%服務費。倒是發現某家純網銀用「砍手續費」當賣點,線上申辦直接省下2000元徵信費,連存摺封面都用手機拍照上傳就行。
最扎心的是擔保貸款迷思。以為用房貸增貸最省?某銀行經理私下跟我吐真言:「房屋鑑價費收你8000,設定規費再抽0.12%,這些加起來夠你買張台北飛東京的機票。」後來改用保單借款,只付100元查詢費就調到資金,雖然利率稍高,但周轉三個月反而更划算。
前陣子幫開咖啡店的朋友精算,發現信用狀押匯才叫暗箭難防。銀行收通知費、修改費、郵電費⋯⋯林林總總加起來超過貸款額的2%。後來改用政府青創貸款,雖然要跑三趟中小企業處,但手續費全免還補貼利息,省下的錢夠換兩台義式咖啡機。
經過這些教訓,我現在看到「免手續費」四個字會先冷笑。上週申辦信用卡分期時,特別鑽進條文第八項小字確認:「除首期帳單收取分期總金額0.8%外,無其他費用」——這才叫真透明。記住啊,所有沒寫進契約數字的承諾,都是耍流氓。
評論:
擔保品鑑價費真的避不掉嗎?我上個月辦房貸被收1萬2千元鑑價費,銀行說公定價
看完背脊發涼!去年辦信貸時專員說手續費「就一杯咖啡錢」,結果帳單來是4500元
求問保單借款細節!我的保單繳十年了,但業務說借款利率會隨市場浮動很危險?
青創貸款那段超實用,但聽說要兩位保人+營運計畫書,門檻是不是很高?
手續費陷阱王當屬代書貸款,收15%服務費還騙說是法院規費,大家千萬要醒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