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在超市遇見鄰居陳太太,她推著購物車一臉倦容,籃裡堆滿冷凍食品。聊起最近尋找看護的困境,她苦笑:「開價從兩萬五到四萬都有,都說自己經驗足,我哪分得清真假?」這番話戳中許多家庭的痛處。請傭工從來不只是數字遊戲,當你將長輩的日常起居或孩子的安全託付出去,那些合約條款背後牽動的,是整個家的呼吸節奏。
走進台北中山區某間仲介所,牆上價目表寫著「基本套餐28,000元起」,但角落用原子筆加註的小字才是關鍵:「假日加班費另計」、「特殊照護加價30%」。我陪著剛動完髖關節手術的李先生夫婦細算:每月基礎薪資26,500元是明帳,但每天需提前半小時到崗算入「交通補貼」500元,週日若要求陪診屬「非典型勤務」每小時加200元。真正支出根本逼近34,000元。這還沒算上仲介拍胸脯保證「絕對合法」的服務費,後來才在合約附件發現要預收三個月薪水當「履約保證金」。
去年幫母親物色印尼看護時,遇過兩種極端。A仲介把價格壓到25,800元,見面才說包含「強制儲蓄計劃」——每月扣5,000元「代管」,合約期滿歸還。B仲介開價33,000元卻主動拿出勞保局核可文件:「保費我們全扛,您只要確認薪資轉帳紀錄。」關鍵差異在細節處:前者用「代管費」規避勞健保成本,後者把政府規定的雇主責任轉譯成服務價值。後來在母親床頭櫃發現A仲介看護的日記本,用母語寫著「今天又被扣錢說打破碗,其實根本沒用過那組餐具」。
真正值得的服務費結構該像剝洋蔥。最外層是本薪,政府訂有最低標準但別卡死在這數字。剝開第二層看附加成本:勞健保費用誰負擔?年度體檢費歸屬?連休假的返鄉機票是否寫進合約?核心那層最關鍵:緊急事故處理流程。曾有位菲籍幫傭在深夜發現阿公低血糖昏迷,她沒打給仲介客服等轉接,直接撥契約註記的緊急專線,救護車十分鐘抵達。事後才知道雇主多付的「醫療協調費」養著這條生命線。
簽約前我必做三件事。帶著候選人到居家環境實境演練,觀察她面對陡峭樓梯的反應,測試廚房瓦斯爐點火流暢度——有位應徵者默默調整了老舊旋鈕角度避免孩童誤觸,當場獲得加分。要求檢視過去雇主的「非制式評價」,有位越南看護的手寫冊裡貼著前雇主畫的感謝卡,寫著「謝謝妳發現我爸爸藏藥的抽屜」。最後是壓力測試:故意在面談時打翻水杯,有位資深幫傭第一時間抽毛巾壓住水流向插座,另一人卻僵在原地等指示。
預算規劃要像編織漁網,留有伸縮空間。將總支出切分為「鋼性成本」(薪資/保險/仲介費)與「彈性基金」,後者應佔15%左右。這筆錢用在雨季時叫計程車接送買菜,或看護參加在職訓練的補貼。認識的張醫師家更聰明,他們設立「服務品質紅利」,每月從彈性基金撥8%由被照顧的阿嬤評分發放。有次紅利變成看護女兒的生日禮物——本寫滿中文注音的童書,阿嬤得意說:「我教的拼音啦!」
當你握著那疊報價單猶豫時,試著把數字轉譯成生活場景。四萬二的高報價或許包含每週三次陪復健的車資,而三萬的便宜方案可能意味著看護得騎YouBike穿梭車流帶長輩就醫。我家最終選擇的仲介收費高出市場均值12%,但他們提供雙語心理諮商師每季家訪。有次母親因失智焦慮摔餐盤,看護透過專線即時獲得安撫技巧指導,避免衝突升級。那些看不見的防護網,往往在墜落時才顯現價值。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剛簽的合約寫「特殊照護加購方案」每月加3千,但根本沒列明細,該立刻重審條款了
請問彈性基金15%的依據是什麼?家中長輩抗拒多付錢,需要具體數據說服
真實經歷過扣薪仲介!看護後來哭著說被收「手機使用費」連傳照片給女兒都要計次
文末的生活場景比喻太精準,曾為省錢找低價幫傭,結果她每天通勤三小時遲到,品質自然差
想了解雙語心理支援的管道,家裡印尼看護最近情緒低落卻不願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