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凌晨三點,會計小陳的電話把我驚醒,聲音帶著哭腔:「老闆,銀行說阿雄的薪轉證明格式不對,貸款卡住了,他急著付頭期款」我揉著太陽穴爬起來,看著她傳來那張簡陋到只有公司抬頭和手寫數字的紙,瞬間理解問題所在。這份看似簡單的文件,承載的遠比幾個數字沉重。
十年人資經驗裡,我看過太多「薪資證明」鬧出的風波。年輕員工申請租屋被房東質疑造假,因為那張證明連公司統編都沒有;老員工想辦信用卡被退件,只因漏了明確的職稱與在職期間。最痛心是某位單親媽媽,因證明書未註明加班費項目,社福補助被認定高報收入而取消。這些本該是助力,卻成了生活的絆腳石。
真正的薪資證明書,是勞資雙方的信用背書。在台灣,勞基法第23條明定工資應詳列項目,但實務上許多中小企業仍用陽春格式。我曾協助某傳產工廠導入結構化模板,三個月後,員工信貸過件率竟提升四成。銀行經理私下透露:「當薪資單能清晰呈現津貼類別與穩定加給,我們更能判斷實質還款能力。」
這份模板是我與法律顧問反覆打磨的結晶。頂端保留公司正式抬頭與統編,這是驗證真偽的基礎。主體表格區分「本薪」、「固定津貼」(如交通、伙食)、「變動給付」(加班費、績效獎金)及「代扣項目」,欄位預留勾選空間。關鍵在「備註欄」強制註明:「本證明不含非經常性給與(如年終獎金)」,避免與年度所得產生混淆。最下方要求加蓋公司大小章,而非部門章。
下載模板只是起點,活用才是精髓。新創公司老闆老張曾抱怨:「每季發績效獎金都要重開證明,員工嫌麻煩。」我建議他在模板預留浮動欄位,用鉛筆填寫變動金額後影印用印,正本存檔。某次勞檢時,這做法意外成為「薪資透明化」的加分項。
給員工薪資證明時,我習慣附張小字條:「如需說明某項目構成,隨時找我聊。」有次員工拿著證明去談房貸,銀行對「技術津貼」產生疑問,人資即時提供職務說明書佐證,最終爭取到更低利率。那薄薄一張紙,若能成為員工拓展人生的槓桿,才是它最美的價值。
別讓技術細節絆倒信任。當我們願意多花十分鐘確認格式是否周全,可能就替某個家庭撐住了搖搖欲墜的屋頂。薪資單不只是數字,它是工作者尊嚴的具象化,值得被鄭重對待。
點此獲取完整模板: (PDF/Word 雙格式)
模板中的「變動給付」欄位,如果員工領取佣金制薪資,該怎麼呈現比較不會讓銀行誤判收入穩定性?
我們公司部分外派同事薪資含海外津貼,在證明書上需要特別標示幣別嗎?還是統一用新台幣計算就好?
遇到員工離職半年後要求補發薪資證明,依法公司有義務提供嗎?時效多久內必須處理?
中小企業主路過,模板很實用!但想問如果公司尚未導入電子簽章,影本加蓋「與正本相符」章是否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段提到勞檢加分經驗很有啟發,請問除了薪資證明,還有哪些日常文書準備能提升勞檢印象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