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幾個老朋友聚會,聊到稅季快到了,大家紛紛抱怨薪水被扣得心好痛。有人提到靠供養父母來省稅,我才想起自己前幾年也靠這個法子省了不少錢。那時剛出社會,薪水不高,爸媽年紀大了又沒固定收入,申請免稅額後,意外發現一年能多留好幾千塊在口袋。但說實話,當初自己摸索時,也踩過不少坑,像是文件沒備齊,差點錯過申請期。今天就想來聊聊這個主題,幫大家避開這些雷。
說到免稅額的申請條件,關鍵在於扶養關係的證明。政府規定,納稅人得是中華民國境內居住者,父母則要年滿60歲,或是因身心障礙無法工作。舉個例子,我爸去年剛滿65歲,他靠退休金過活,但年收入低於基本生活費標準(2024年是新台幣20萬元),我就能申請。記得第一次申請時,我以為有戶口名簿就夠了,結果稅務局要求附上父母的收入證明,像銀行存摺或所得清單,害我跑了好幾趟。另外,父母如果不住在台灣,但有扶養事實,比如定期匯生活費,也得提供匯款紀錄和海外居留證明,這點常被忽略,導致申請被退。
節稅的部分,其實是聰明理財的一環。免稅額度每年調整,2024年是每人88,000元,如果扶養雙親,就能扣掉176,000元。假設你的所得稅率是12%,一年省下的稅金就超過21,000元,對小資族來說,這筆錢夠付好幾個月房租了。但別只顧著算數字,實務上得注意時效:每年5月報稅時一併申請,錯過就得等明年。我有個同事,去年忘了更新父母收入變化,結果被補稅還罰款,白忙一場。建議大家,早點收集文件,報稅前先上國稅局網站查最新規定,或找會計師諮詢,避免因小失大。
更深層來看,供養父母不只是省錢手段,更牽扯到家庭責任。台灣社會高齡化,很多年輕人得扛起照顧重擔,免稅額算是一種政策支持。但現實中,不少人因工作忙或不懂法規,白白浪費權益。我常勸朋友,把這事當成年度財務健檢,順便檢視父母的健康狀況,說不定還能申請其他補助,像長照扣除額。總之,趁早規劃,讓孝心轉化成實際回饋。
評論:
如果父母住在國外,但收入低於標準,申請時需要哪些額外文件?
請問免稅額度會隨通膨調整嗎?我記得前幾年好像沒這麼高。
我扶養的爸媽有兼職收入,但年收不到20萬,這樣還能申請嗎?
省下的稅金大概能佔年薪多少比例?想評估值不值得花時間準備。
申請被駁回的話,有什麼快速申訴的管道?不想拖到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