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咖啡廳敲鍵盤趕案子,隔壁桌兩位穿套裝的女生對話飄進耳朵:「上個月健檢紅字又變多了啦」「啊妳不是才三十歲?」「熬夜追劇嘛,而且公司體檢要等明年四月齁。」攪拌著冷掉的拿鐵,突然想起上週看到的「TU免費線上健檢」,順手把連結傳給她們。五分鐘後其中一人抬頭:「這個不用抽血喔?」
現代人哪個不是亞健康?嘴上說著養生,身體卻誠實地灌著能量飲料加班。傳統體檢動輒三四千塊,預約還要排隊請假,報告出來滿江紅又看不懂術語。更別提那些藏在數據裡的警訊——等你有空解讀時,往往已錯過黃金介入期。
TU檢測厲害在把複雜生理數據翻譯成白話文。那天我邊吃早餐邊測,手機鏡頭掃臉三十秒,填完生活習慣問卷,十分鐘後郵件叮咚一聲。報告首頁直接畫出四色雷達圖:代謝力卡在黃區,原來是連續熬夜的皮質醇作祟;心肺分數意外高,歸功晨跑習慣;最驚悚是骨密度臨界值,二十五歲後每年流失1%這事,體檢中心從沒提醒過。
背後的演算法吃進千萬筆醫學論文。比如當你輸入「每週三次手搖飲」,系統不僅計算糖分,更關聯到胰島素阻抗模型。有朋友測出睡眠質量異常,報告竟列出住家方圓三公里的空污指數佐證。這種跨維度分析,診所抽三管血也做不到。
重點在解讀後的「行動清單」。我的報告末頁沒有罐頭建議,而是精準寫著:「未來兩週每日增加10分鐘日照,補充維生素D3 800IU」——連品牌都篩選過非基改原料。上線三個月幫三萬多人揪出隱患,有位用戶照著飲食建議調整,脂肪肝指數兩個月降了20%。
當然不能取代醫院診斷。上回跳出「甲狀腺異常」紅旗,衝去掛號果然發現結節。但更多時候,它是你口袋裡的預警系統。今早地鐵通勤時,看到螢幕反光裡的黑眼圈,順手又測了壓力指數。當手機震動跳出「建議午休小睡15分鐘」的溫馨提示,突然覺得科技終於對人類展現了慈悲。
評論:
昨晚照著測居然說我缺氧!結果是房間二氧化碳濃度破2000ppm,開窗十分鐘數值就降了,這準得嚇人
報告建議我補充鎂,但沒寫清楚檸檬酸鎂和甘胺酸鎂差別?能不能加個藥師諮詢連結啊
填飲食紀錄時發現連「巷口鹽水雞醬料」都有選項,資料庫根本台灣美食大全吧
試著輸入假資料三次,每次風險評估結果差超多,演算法應該有防作弊機制?
老爸的報告跳出骨鬆紅字還不信,直到用APP測他走路步態晃動幅度才認命去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