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一間公司,最煩惱的莫過於銀行那些規矩,尤其公司戶口的最低存款要求。還記得十年前,我剛創辦第一間小公司時,選了家大型銀行開戶,結果每月得保持至少五萬新台幣的餘額,否則就扣兩百塊手續費。那時現金流吃緊,有個月不小心掉到四萬八,帳單一來,心都涼了半截。後來才知道,這要求不是每家銀行都一樣,關鍵在企業規模和帳戶類型。小型企業用基本帳戶,可能只要一兩萬;中型以上或專案帳戶,就飆到十萬以上。銀行設定這個,說是為了管理風險和賺點小錢,但對創業者來說,簡直是隱形陷阱。
仔細研究才發現,台灣各銀行的差異很大。像公股行庫如台灣銀行,門檻通常低些,約三萬起跳,但服務彈性小;私營銀行如國泰世華,可能高達八萬,卻附帶更多優惠。重點是,這要求會影響利息計算,餘額不足時,不只罰款,還損失潛在收益。我遇過一家科技新創,老闆沒留意條款,連續三個月被扣錢,累積下來夠付半個月租金了。解決之道?先評估自身需求,別被華麗方案迷惑。小型公司最好選社區型銀行,談判空間大;定期檢視合約,避開自動續約陷阱。記住,銀行經理也是人,直接溝通爭取減免,我靠這招省下不少冤枉錢。
談到企業省錢,最低存款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大頭在現金流管理。疫情期間,我輔導過一間餐飲業,他們用簡單技巧:將日常支出集中到單一帳戶,只維持最低餘額,多餘資金轉到高息儲蓄戶。這樣一來,避開罰款還賺額外利息,一年省了快十萬。另一個秘訣是善用科技工具,像導入自動化支付系統,減少人工轉帳失誤和手續費。有間貿易公司改用線上平台處理供應商付款,單月就砍掉三成費用。別忘了談判力!和供應商協商提前付款折扣,或和銀行爭取免月費方案。我見過老闆們太客氣,結果多付錢;勇敢開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回饋。
歸根結底,企業省錢靠的是主動出擊。養成每月review財務報表的習慣,揪出隱藏成本。舉個例,有客戶發現銀行悄悄調高存款門檻,及時轉戶避災。錢要花在刀口上,與其糾結最低餘額,不如強化整體財務體質。創業路上,這些教訓都是血淚換來的,希望分享能幫你少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