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去年夏天,我幫台北一位老友處理出租公寓的事,他急著省錢,問我能不能跳過那麻煩的「厘印」手續。厘印啊,就是政府規定的印花稅,文件蓋個章才算合法租約。朋友抱怨:「每個月租金抽一成多,誰受得了?」我懂,台灣房東壓力大,物價漲、貸款重,能省則省是天性。但省錢不能亂來,得走正道,否則罰款、糾紛上身,得不償失。
所謂「唔打厘印出租」,簡單說就是避開正式印花稅,省下那筆開銷。合法嗎?看情況。台灣法規有漏洞可鑽,像租金低於一定門檻(例如月租兩萬以下),或租期短於一年,可能免印花稅。重點是,你得玩得聰明。我分享幾個實戰攻略:首先,簽約時用「口頭協議」加簡單書面,避開正式文件。但別傻傻亂寫,內容要註明「試用期」或「短期借用」,法律上算灰色地帶,稅務局難抓。其次,分租套房時,把租金拆成「管理費」和「水電補貼」,賬面上看像服務費,非純租金,印花稅自然免掉。記得,所有交易走現金或私人轉賬,別留銀行記錄。這些招數我試過,幫朋友省下15%成本,一年輕鬆多賺幾萬塊。
但風險呢?天下沒白吃的午餐。不打厘印,等於賭一把。萬一租客翻臉,告上法院,你沒正式合約當證據,可能輸掉押金或賠償。更慘的是稅務稽查:稅局專盯這種「地下出租」,抓到就補稅加罰款,動輒十幾萬。我遇過案例,台中一位房東貪省錢,結果租客欠租跑路,他沒法追討,反吃上官司。防範之道?簡單說,平衡點要抓準。簽約時加條「保密條款」,要求租客別張揚;定期檢查房屋,維持良好關係;最重要的是,找專業律師諮詢一次,花點小錢買保險。合法省錢不是夢,但得步步為營,別讓小聰明變大麻煩。
歸根究柢,出租這檔事,像走鋼索。省錢攻略再多,核心還是誠信。我總提醒自己:與其冒險省稅,不如提升服務品質,吸引長期租客,自然降成本。人生經驗談,錢能省,但名聲和安穩無價。下次你動念跳過厘印,先問問:值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