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上國債息率的波動,讓不少投資人夜不能寐。想想看,當你手握一堆長期債券,突然看到十年期美債息率飆升到4%以上,那種感覺就像坐在過山車頂端,心跳加速卻又興奮難耐。國債息率不只反映政府借貸成本,更是全球經濟的溫度計,牽動著從退休基金到散戶的每一分錢。
記得去年在東京參加一場金融研討會,台上專家談起歐洲央行升息步調,台下聽眾一片竊竊私語。那時德債息率才剛突破2%,多數人還沉浸在零利率的舒適圈。誰能料到,短短一年後,聯準會連續升息讓美債息率站穩4%大關,連帶影響亞洲新興市場債券價格跳水。這種趨勢背後,是通膨巨獸甦醒和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的雙重夾擊。投資人若只盯著歷史數據,恐怕會錯過關鍵轉折點。
面對這種環境,我的策略向來是「曲線為王」。收益率曲線倒掛時,別急著衝進長期債券避險,反而該縮短持倉期限。去年初,我將部分美債轉向兩年期短債,雖然票息低些,但當息率反轉時,資產價值幾乎沒受衝擊。反觀一位老友死守三十年長債,眼睜睜看著帳面虧損擴大。這教訓深刻:在升息週期,流動性就是氧氣。
當然,風險管理不能光靠直覺。通膨數據像隻狡猾狐狸,總在市場鬆懈時竄出。我習慣用通膨保值債券搭配傳統國債,形成對沖網。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時,TIPS幫我扛住物價飆升的衝擊,回報率甚至跑贏股市。但別誤會,這不是萬靈丹,新興市場主權債的匯率風險就曾讓我吃過苦頭,一場土耳其里拉暴跌,差點蒸發半年收益。
展望未來,我嗅到一絲轉機氣息。聯準會可能放緩升息腳步,歐元區經濟疲軟暗示息率見頂。但別急著歡呼,地緣衝突和供應鏈重組仍是未爆彈。我的建議?保持彈性,定期檢視持倉比例,把資金分散到不同幣別和期限的國債裡。畢竟在投資這條路上,活下來的人往往不是跑最快的,而是最懂避開坑洞的。
評論:
這篇分析很接地氣,但想問如果通膨持續高燒,短債策略真能扛住嗎?我去年試過類似方法,結果現金流被侵蝕得厲害。
作者提到新興市場風險,卻沒細談亞洲債券機會。像印度十年期國債息率衝上7%,是否值得進場?
完全認同流動性優先的觀點!我在2021年貪圖高息買長債,現在帳面虧20%,血淚教訓啊。
預測未來息率走勢時,氣候變遷因素該不該納入考量?極端天氣對政府財政影響越來越大。
文末建議分散幣別,但美元強勢下,非美債券匯損風險怎麼控?分享我的做法:用期權鎖定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