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手機震動像警報器,螢幕上跳著「伺服器全線癱瘓」的紅色標記。我衝進浴室用冷水抹了把臉,開車直奔機房。路上腦中閃過三套應急方案,卻在踏進門的瞬間全數推翻——維修組長阿凱滿眼血絲遞來熱咖啡:「執行長,備用機群已手動啟動,資料回溯到故障前45秒,損失可控。」他身後的白板畫滿箭頭,團隊正啞著嗓子分配流量疏導任務。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高效領導,從來不是指揮塔上的發號施令,而是當風暴來襲時,你發現團隊早已築好堤壩。
李執行長遞給我的咖啡杯底壓著張便條紙,上面是去年機房事件的日期。「決策速度取決於信任厚度。」他指著辦公室玻璃牆外開放式辦公區,那裡有組產品工程師正圍著站立桌爭辯,白板筆跡層層疊疊覆蓋半面牆。「看見那個穿藍T恤的男孩嗎?上週他否決了我的新功能方案。」原來當團隊提出某個直播互動功能時,李執行長認為技術成本過高,但產品組連夜做出流量模擬圖,證明該功能能提升30%用戶停留時間。「他們用數據讓我閉嘴,這比十份KPI報表都珍貴。」
最讓我震動的是他們的「容錯會議」。每週五下午,各組輪流分享本週最大失誤。上個月行銷部在推廣活動中誤植折扣碼,造成百萬損失。會議室裡沒人低頭刷手機,反倒熱烈討論如何把錯誤轉化成防呆機制。「我們把止血流程濃縮成三步驟寫進SOP,」負責該專案的女孩眼睛發亮:「現在全公司都用這個模板處理客訴危機!」李執行長笑著補充:「我的責任是確保每次跌倒都撿回鑽石——前提是他們敢在平地奔跑。」
有次陪他巡視新併購的團隊,聽見工程師抱怨舊系統像「裹腳布」。李執行長突然蹲下來,抽出筆記本請對方畫架構圖。「裹腳布也得先看懂針腳走向,」他兩小時後頂著沾到白板筆墨的袖口對我說:「摧毀舊體系前,得先找到裡面藏著的珍珠。」三個月後,該團隊用舊系統核心模組開發出全新API接口,效率提升四倍。這讓我頓悟:高效決策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精準找到那根能撬動全局的槓桿支點。
離職面談在業界常被視為形式主義,李執行長卻堅持親自參與。某次挽留離職的資深架構師時,對方坦言「寫程式的手感鈍了」。兩週後,公司出現「技術創作假」制度——每年可申請兩週帶薪假,自由研發任何與本職無關的專案。「上個月他交出的區塊鏈實驗模組,」李執行長翻著報告眼神驕傲:「正在改寫我們的資料加密標準。」當領導者願意彎腰傾聽離去者的真話,組織才真正擁有自癒的毛細孔。
聖誕派對那晚,我看見李執行長被年輕員工圍著拍搞怪合照。背景牆貼滿便利貼,寫著「謝謝老大批准我請假陪產」「伺服器崩潰夜的外賣披薩最好吃」。他脖子上掛著工程部用廢棄電路板焊接的項鍊,在閃光燈下像塊勳章。回程車上我問他管理哲學的核心,他搖下車窗指向星空:「你看過雁群夜飛嗎?沒有頭雁永遠在前,但每隻都清楚何時該接過氣流。」十年來我採訪過無數CEO,唯有這次忘記關錄音筆——真實的領導力從不需要華麗台詞,當團隊自發為彼此補位時,你自會聽見翅膀劃破夜空的聲音。
評論:
「容錯會議」的具體操作能再展開嗎?我們團隊執行時常變成檢討大會
當基層提出的方案與執行長戰略方向衝突,如何判斷該堅持還是讓步?
文中的架構師後來留住了嗎?技術創作假的產出歸屬權怎麼界定?
請教新創公司如何建立這種文化?我們連白板錢都要精打細算
李執行長是否遇過「信任反被濫用」的案例?上周我們有位工程師擅自改核心碼釀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