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銀行那天空調特別冷,理專遞來的基金DM摸起來像信用卡。我盯著上面「年化報酬率8%」燙金字體,突然想起巷口麵攤老闆的話:「少年欸,基金就是眾人湊錢請專家幫你賭博啦!」
其實那碗陽春麵藏著真理。當你把五十塊錢交給老闆,他買麵粉、雇夥計、租店面,最後端出熱騰騰的麵——這根本就是微型基金運作模式。差別在於基金經理人買的是台積電股票或美國公債,而你的「五十元」可能變成五百元甚至五千元。
我遇過最荒謬的迷思是「買基金要有錢」。三年前隔壁大學生用打工存的三萬塊定期定額扣款,現在他手機螢幕裂了還捨不得換,但帳戶裡某科技基金已滾出七個月的生活費。真正關鍵從來不是金額大小,而是你敢不敢讓錢離開活存帳戶那安樂窩。
市場下跌時多數人像碰到燙手山芋急著甩開。但去年台股跌破萬三那週,定期定額扣款量反而暴增三成。這些「違反人性」的投資者,正默默實踐華爾街老狐狸們的黃金定律:當超市大減價,聰明人會推兩台購物車。
費用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假設兩檔同類型基金,甲基金每年收1.5%管理費,乙基金收0.8%。三十年後乙基金帳戶會多出整整一台進口休旅車的價值。魔鬼藏在公開說明書第十二頁,那些印得比螞蟻小的數字,往往比基金淨值波動更重要。
我書桌玻璃墊下壓著2008年金融海嘯的對帳單。當時全球股票基金平均腰斬,但持續扣款的定期定額戶,五年後竟有八成翻正。市場崩盤時基金像失速的雲霄飛車,安全帶就是你的耐心。現在聽到誰炫耀「昨天買今天漲」,我都想問他記不記得2008年雷曼兄弟的員工名牌現在ebay標價多少。
新手最該警惕的不是賠錢,而是「賺快錢」。當理專興奮說某基金三個月漲20%,請想像夜市彈珠台老闆招呼你「保證中獎」的熱情笑容。真正的好基金通常無聊得像重播的老港片——沒有刺激爆點,但隔十年看依然經典。
金融海嘯那年,有位菜市場阿姨把定存解約買債券基金,兒女罵她老糊塗。去年她拿對帳單給我看:十四年來領的配息早超過本金,現在還天天推攤車賣菜純粹是樂趣。她說秘訣是每次配息就買更多單位,「像揉麵團,越揉越大球」。
現在我書房掛著基金淨值走勢圖,隔壁貼著女兒幼稚園畫的彩虹。兩張紙並排著看特別療癒——市場暴跌的墨綠線條,竟和蠟筆塗出歪斜的綠色弧線莫名相似。或許投資終極心法,就是把K線圖當成孩子的塗鴉:短期混亂不堪,長期都是傑作。
評論:
看完背脊發涼我買三年的基金管理費居然要2%!現在贖回會很虧嗎?
定期定額扣款選哪天有差嗎?聽說月底比較容易買到低點?
債券基金年配息6%跟股票基金波動大怎麼選?快退休了睡不好
作者舉例的0050算指數型基金嗎?想從這支開始練心臟強度
配息再投資要手續費嗎?銀行理專跟我說每次都要收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