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看到銀行帳戶自動扣款買基金的紀錄,才驚覺自己定期定額投資已經邁入第五年。記得當初第一次買基金時,光是搞懂開戶流程就花了兩週,填表時手都在抖,深怕按錯什麼鈕把辛苦錢變不見。今天這篇不是教科書式教學,而是用我踩過的坑、繳過的學費,手把手帶你走過基金買賣的每一哩路。
開戶這關卡住最多人。走進銀行理專遞來一疊文件,密密麻麻的條款看得頭昏。其實核心就三樣:雙證件正本(身分證+健保卡或駕照)、印章、還有綁定扣款的銀行帳戶。現在更方便,很多券商推出線上開戶,但要注意「信託戶」和「證券戶」是分開的。我當初傻傻以為有證券戶就能買基金,結果白跑一趟。親自臨櫃的好處是能當場問清楚手續費,特別是「信託管理費」這隱形成本,有的銀行收0.2%,有的收到0.5%,長期下來差一輛機車錢。
帳戶開通後別急著跳進市場。先搞懂自己是「定期定額」還是「單筆申購」的個性。如果你是薪水固定的小資族,看到市場波動會失眠,強烈建議從每月三千塊定期定額開始。我見過太多人All-in單筆後,遇到大跌就手指黏在贖回按鈕上。選基金平台像選隊友,銀行通路手續費通常較高(申購常收1-3%),但能臨櫃諮詢;網路平台如基富通、鉅亨買基金常有零手續費優惠,適合已經有研究能力的人。
下單前的最後一里路是做功課。別被排行榜上的亮眼績效迷惑,翻開公開說明書看「基金持股」和「風險等級」才是真功夫。記得2018年新興市場基金很火,朋友跟風買了某檔主打東協的基金,後來才發現裡面重押印尼單一國家,波動大到讓他胃痛半年。善用晨星或MoneyDJ的篩選工具,設定「波動度低於15%」「成立十年以上」等條件,比理專推銷更可靠。
真正點下「申購」那刻反而最平淡。輸入金額、選付款帳戶、確認信託契約,流程三分鐘結束。關鍵在後續管理:設定「到價通知」比天天盯盤實際,當淨值跌15%自動提醒你加碼;每季檢視基金月報,觀察經理人是否偷偷轉換投資風格。去年我持有的科技基金突然重押生技股,立刻打去客服問,才發現換了經理人,果斷轉換標的躲過一波修正。
贖回時機是藝術。別被「長期投資就要放十年」框住,我的原則是達成目標報酬率(如+20%)就分批贖回1/3,剩下的設移動停利點。去年用這方法在AI基金賺50%後先落袋部分,後來回撤時還能從容補倉。贖回流程通常T+3日入帳,但要注意外幣基金換匯時間,曾經等過一週才看到新台幣進戶頭。
走過這些年,最深的體悟是:基金流程再複雜,核心不過「紀律」二字。與其花時間鑽研怎麼完美抄底,不如老實設定自動扣款。那些填過的表格、等過的淨值、熬過的震盪,終會在複利的魔法下,長成你財務自由的底氣。
評論:
請問用複委託買境外基金跟直接在基富通開戶,長期手續費差異會很大嗎?最近被理專推銷複委託有點猶豫
定期定額扣款日選月初還月底有差別?看過有人說月底買比較容易撿到便宜
文章提到波動度低於15%的篩選條件很實用!但新興市場基金幾乎都超過這標準,是不是乾脆避開比較好?
去年贖回一檔基金被收了0.5%的遞延手續費,明明持有超過三年,公開說明書寫得密密麻麻根本沒注意到這條
能不能多聊信託管理費?聽說銀行會從淨值內扣,根本不會顯示在對帳單上,這樣要怎麼比較哪家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