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著手機銀行裡的基金報酬率,那支去年跟風買的科技基金又跌了3%。牆角堆著五本沒讀完的理財書,突然想起大學教授說過的話:「市場像海,多數人忙著追浪花,卻忘了海水深處才是永恆的流動。」這十年從菜鳥散戶到管理家族資產,我漸漸摸清基金篩選不是賭博,而是精密的海圖測繪。
三年前在瑞士見識到百年私人銀行的篩選模型,才發現自己過往的「晨星五星+高報酬」邏輯多麼脆弱。他們用百年數據驗證:真正穿越牛熊的基金,關鍵在「非線性抗跌性」。就像2020年3月疫情崩盤時,我持有的東協基建基金單月僅跌7.8%,同期那斯達克ETF暴跌28%。差異不在產業別,而在基金持有現金流動性比例與衍生性金融工具的對沖結構。
第一步:用倒金字塔過濾地雷。別急著看報酬率,先調基金說明書的「投資限制」章節。去年某檔熱門新能源基金暴雷,早有跡象——說明書第17頁寫著「可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上限30%」,這等於默許基金經理人拿你三成資金玩創投。篩選器設定:股票型基金持有單一公司不得超5%、垃圾債比例禁超10%、排除任何可投資加密貨幣或衍生性商品超15%的基金。
第二步:穿透式檢視真實持股。基金月報的十大持股只是煙幕彈。曾追蹤某檔「全球消費龍頭基金」,宣傳頁放著可口可樂、LV等大牌,實際用彭博終端機調持倉明細,發現38%壓在巴西速食連鎖店IPO預購權證。現在我會查兩組數字:① 基金週轉率超過80%直接剔除(頻繁交易侵蝕獲利) ② 用「標普全球行業分類標準」驗證產業分散度,單一細分行業權重超20%亮紅燈。
第三步:逆向壓力測試報酬來源。把近三年報酬拆解成「大盤β值」與「超額α值」。某檔五年年化15%的AI基金,用理柏數據跑回歸分析,發現12%來自納斯達克指數β貢獻,真正的選股能力僅3%。更關鍵是「熊市α值」:取該基金跌幅最大三個月,若超額負報酬(基金跌幅減指數跌幅)超過5%,代表風控失靈。真正好基金像2022年歐洲能源危機時的北歐平衡基金,大盤跌時竟有正α值。
上個月用這套方法篩出三檔冷門基金:加拿大養老金計畫投資的基礎建設基金、盧森堡註冊的全球醫療專利權基金、以及挪威主權基金孵化的氣候韌性債券基金。它們沒有炫目報酬,但過去十年最大回撤不超過11%。就像老船長教我的:「狂風裡還能穩穩收帆的船,晴天才可能帶你到更遠的地方。」
當市場在追逐AI狂潮,我正加碼那檔持有智利鋰礦、瑞典儲能系統與台灣地熱技術的綠色基金。它的三年波動度僅有科技基金的一半,月報裡寫著:「本基金通過專利權證券化,將47%營收轉化為固定收益。」原來穩健高報酬的秘訣,藏在海浪底層那些沉默的暗流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