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翻開十年前的投資筆記,泛黃紙頁上稚嫩的藍色原子筆跡寫著:「台積電235元好貴,等跌到200再買」。啞然失笑間瞥見窗外101大樓的燈光,突然想和當年的自己對話——那些市場教我的事,遠比財報數字更血淋淋而珍貴。
記得第一次買基金是跟著理專推薦的「金磚四國」,宣傳單上曲線圖陡峭得令人暈眩。結果巴西雷亞爾崩跌那半年,我每天早餐刻意繞過銀行櫥窗,怕看見淨值表上潰堤的紅字。直到在圖書館角落翻到葛拉漢《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第17章,鉛筆劃過「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秤重機」那行字時,指尖竟微微發麻。原來我從未真正「擁有」過那些企業,只是租賃著貪婪與恐懼的夾心餅乾。
真正讓資產翻過山頭的轉折,發生在2018年貿易戰烽火中。當新聞頭條叫囂著「科技股末日」,我卻在台積電法說會逐字稿裡挖到寶藏:某工程師提到「7奈米良率突破」的技術細節,比財測數字更閃閃發光。那個暴雨週末,我把定存解約單壓在枕頭下失眠三夜,週一開盤市價單敲進的鍵盤聲,至今仍在耳膜震盪。
這些年淬煉出三把鑰匙。第一把叫「價值羅盤」:學會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當濾網,像老茶農揀茶葉般篩掉華麗的煙霧彈。去年某生技股飆漲時,我計算其研發費用佔營收比竟達荒謬的73%,果斷放空賺到整年最甜頭寸。第二把是「逆向指南針」,當群眾瘋狂湧向AI概念股那陣子,我轉身加碼被唾棄的傳統金融股,光是兆豐金今年配息就夠支付全家京都旅費。
最關鍵的第三把鑰匙藏在「複利時光機」裡。每月薪資入帳日雷打不動執行:20%買全球ETF(VWRA),10%滾入美股股息成長股,5%留給台股中小型隱形冠軍。有年颱風淹掉辦公室電腦,維修費就是從這筆「未來基金」提領的,當時慶幸沒動用核心部位。就像種榕樹,氣根觸到土壤那刻,新的生命力已然誕生。
上週整理倉庫翻出2008年金融海嘯的對帳單,某檔基金淨值曾慘跌到剩三成。但堅持扣款七年後,它帶著278%報酬率光榮退休。撫摸著報表上觸目驚心的負號,突然理解巴菲特說的:「海水退潮才知道誰裸泳」——那些沒被巨浪捲走的泳褲,是用紀律的纖維織就的。
現在看盤軟體旁總擺著小學女兒的陶土作品,醜萌的恐龍揹著金幣袋。她說這是「慢慢龍」,比賽贏了蹦跳的兔子。是啊,市場永遠有更快的算法、更炫的概念股,而我的致富策略,不過是認清自己終究是那隻願意揹二十年錢袋的爬行動物。
評論:
請問怎麼判斷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好壞?不同產業標準差異很大吧?
逆向投資說得容易,但看到帳面虧損30%時真的不會手抖賣掉嗎?
全球ETF和台股基金比例該怎麼抓?用年齡還是風險承受度計算?
定期定額扣款日設定月初或月底有差別嗎?
文中提到的技術細節判讀,需要理工背景嗎?文科生怎麼突破這道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