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五月,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熟悉的焦慮感——報稅季來了。走在台北街頭,咖啡廳裡總能聽到有人低聲抱怨:「今年又要繳多少啊?」身為一個在稅務領域打滾多年的老鳥,我懂那種心痛。去年,我靠著一些小技巧,硬是從稅單上省下近萬元台幣,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懂得運用制度漏洞。今天,就來聊聊台灣納稅人如何聰明報稅,把辛苦錢留在口袋裡,而不是白白送進國庫。
先從基本盤談起,很多人一看到免稅額和扣除額就頭大,但這正是省錢的核心。記得去年,我鄰居老王因為漏報扶養親屬的免稅額,多繳了五千多塊。台灣的綜合所得稅制,允許每人基本免稅額8.8萬,加上標準扣除額12萬,單身族輕鬆就有20.8萬的免稅空間。關鍵在於細節:如果你有孩子或長輩要扶養,每人再加8.8萬,這數字累積起來驚人。舉個例子,我朋友小美家有三個小孩,加上父母,免稅額一口氣衝到70多萬,等於她年薪百萬內幾乎不用繳稅。但很多人懶得查證,或以為扶養要複雜證明,其實只要戶口名簿影本就搞定,財政部電子申報系統還能自動帶入資料,省時又防錯。
接下來,聊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特殊扣除項。投資族注意了,股利所得有分離課稅28%的選項,如果年收入不高,選合併計稅反而能退稅。我去年試過,把台積電的股利單獨申報,結果退回三千多。另外,房貸族別忘了房貸利息扣除額,上限30萬,但得和租金支出二選一。我有個客戶在台中買房,原本以為利息高省不到錢,結果一算,扣除後稅率降一級,省下近萬。教育支出也是寶藏,子女的大學學費、補習費都能列舉,上限2.5萬,我女兒的鋼琴課就幫我減了稅。切記,別只靠標準扣除,花半小時整理收據,可能撈回幾千塊。
說到新政策,2024年綜所稅免稅額調高到9.2萬,扣除額也微增,這是政府的小確幸。但陷阱也不少:很多人忘記海外收入要申報,像淘寶購物或美股投資,一旦被查補稅加罰款,損失慘重。我見過一個案例,工程師漏報新加坡兼差收入,結果補繳十幾萬。建議用財政部的「電子憑證」報稅,自動比對資料,減少人為失誤。最後,省錢不只靠申報,平時就要規劃:比如年終獎金分拆發放,避免跳級距;或善用保險扣除,醫療險保費每人2.4萬上限。報稅不是年度噩夢,而是財務健檢的機會,花點心思,明年你的存款數字會微笑。
評論:
這篇超實用!但想問房貸利息扣除,如果夫妻共同持有房子,要怎麼分配申報才划算?
海外收入部分讓我嚇一跳,去年買了點加密貨幣,沒申報會出事嗎?求詳細建議。
感謝分享,扶養親屬的免稅額我每年都漏掉,今年試試看,希望能退點稅回來。
電子報稅真的安全嗎?我總擔心個資外洩,有經驗的人能說說實際操作心得?
新政策調高免稅額是好消息,但通膨這麼高,感覺省下的錢還是被物價吃掉,大家有同感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