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紗窗灑落,客廳裡瀰漫著咖啡香,阿霞正輕手輕腳擦拭茶几。來台灣照顧阿公三年,她已成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上個月,隔壁棟林太太家的印尼看護突然辭職,原因竟是雇主堅持「月休四天已包含國定假日」,雙方為此爭執不休,最後鬧上勞工局。這件事在社區Line群組炸開了鍋,我才驚覺,原來許多雇主對於外傭工資的計算與調整,存在太多模糊地帶。講真,這不僅攸關法律遵循,更是對這群離鄉背井工作者最基本的尊重。
外傭工資並非雇主說了算,它被牢牢鑲嵌在台灣《勞動基準法》與《就業服務法》的框架裡。核心關鍵在於「基本工資」,這是法定最低門檻。2024年,台灣基本工資月薪為新台幣28,000元。是的,無論是幫傭、看護或廠工,每月實際領到的薪資,扣除「膳宿費」後,絕對不能低於這個數字。別小看「膳宿費扣除」這點,依法每月最高只能扣5,000元,有些雇主誤以為包吃包住就能任意壓低薪資,這可是踩了紅線。
加班費更是爭議漩渦中心。外傭的工作性質特殊,待命時間長,但並非所有時間都算工時。怎麼算?關鍵在「是否受雇主指揮監督」。舉個例,阿霞晚上九點推阿公去公園復健,這算工作;但十點後她在房間與家人視訊,雖在雇主家,卻不算工時。加班費計算有公式:平日加班前兩小時乘1.33,後兩小時乘1.66;休息日加班費率更高。重點是,這些錢必須白紙黑字列在薪資單上,口頭承諾毫無保障。上個月,阿霞因阿公住院多熬了幾個夜,我立刻翻出勞工局提供的試算表核對,確認每筆加班費都精準入袋。
每年基本工資調漲,就是外傭薪資調整的強制觸發點。政府公告新制後,雇主必須在生效日當月同步調高薪資。例如去年元旦基本工資從26,400元調至27,470元,阿霞的薪資單在一月份就必須反映這1,070元的增幅。這不是「恩惠」,是法定義務。常有雇主抱怨:「合約簽兩年,怎能中途變動?」但合約條款若違反勞基法最低標準,該條款自動失效。我習慣在每年十月關注勞動部公告,預先做好財務規劃,避免措手不及。
除了法定調整,實務上還有兩條隱形路徑。一是「物價飛漲的現實壓力」。當一碗牛肉麵從120元飆到180元,外傭在台的實質購買力被嚴重侵蝕。去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破3%,我主動在合約周年日,參照CPI增幅額外加了3%的生活津貼。二是「年資累積的價值」。經驗豐富的看護能精準判讀長輩生理警訊,這份專業值得被獎勵。阿霞滿兩年時,我們參照業界行情,調升了5%薪資,並寫入補充協議。這筆錢花得心甘情願,她的細心讓阿公少挨了好幾次急診。
薪資單是勞資互信的地基。我家的薪資單列明十項:本薪、加班時數與金額、膳宿費扣除額、假日出勤津貼、甚至代購日用品的墊付款項。每個月底,和阿霞逐項核對簽名。曾有朋友質疑太繁瑣,直到他家的外傭突然指控長期欠薪,卻拿不出任何紀錄,最後只能吃悶虧。清晰透明的紀錄,保護的是雙方。勞動部網站有範本可下載,別再用手寫便條敷衍了事。
說到底,外傭工資從來不只是冰冷的數字遊戲。當我們清楚計算、主動調整、坦然記錄,背後傳遞的訊息是:「我看見你的付出,也尊重你的價值。」阿霞用專業守護我的家人,我用誠信回應她的託付。這份跨越國界的勞雇關係,才能走得長久安穩。下次簽薪資單前,不妨自問:這份報酬,是否足以讓對方在異鄉的深夜,感到一絲溫暖與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