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去日本自助旅行,我帶了一大疊日幣現金,結果在機場換匯時被剝了一層皮,手續費高得嚇人。後來在東京的居酒屋結帳,老闆指著我的信用卡搖頭說「海外卡要加收3%費用」,那一刻才驚覺自己完全搞錯方向。這些年跑遍歐美、東南亞,我試過各種支付工具,才慢慢摸清門道:海外消費要省錢,選對外幣卡是關鍵,但市場上五花八門,沒點經驗很容易踩坑。
現金當然最直觀,不用擔心網路或機器故障,尤其在歐洲的小鎮市集,掏紙幣就能搞定。但缺點太明顯:匯率差、遺失風險高,更別提機場換匯點的坑人手法。我曾在曼谷機場被硬塞「動態匯率」,事後算算多付了5%費用,簡直冤大頭。反觀信用卡,方便歸方便,普通卡常有1.5%海外交易手續費,加上發卡行的匯率加碼,一趟旅行下來可能多花好幾千台幣。有次在紐約刷普通卡買相機,帳單回來發現匯率比當天市場價貴了2%,心都在滴血。
真正划算的還是專為外幣設計的多幣種卡,像玉山銀行的商務御璽卡或中國信託的寰旅卡。這些卡主打「免收海外交易手續費」,匯率直接用Visa或Mastercard的即時牌價,中間沒銀行抽成。我現在出國都帶玉山那張,在倫敦買咖啡或巴黎訂飯店,帳單金額和Google查的匯率幾乎一致,省下的錢夠多吃幾頓大餐。重點是它們支援多幣種錢包,比如美元、歐元戶頭分開存錢,匯率低時先換好,避開波動風險。去年在澳洲工作三個月,我提前鎖定澳幣匯率,比臨時刷卡省了快8%。
不過,魔鬼藏在細節裡。有些號稱免手續費的卡,會用「動態貨幣轉換」這招坑人:結帳時店員問「要刷台幣還是當地幣?」,選台幣就中計了,匯率會被加收5-10%。我在義大利就吃過虧,後來學乖了,一律堅持刷當地貨幣。另外,預付卡像Wise或Revolut也不錯,適合預算控管,但儲值上限和提款費要留意。總之,挑卡前先看自己需求:常飛歐美的選免手續費信用卡;學生或短期旅行用預付卡;商務族則考慮多幣種戶頭的靈活性。別光看廣告,實際算算年費、匯率成本,才能真正撿到便宜。
海外支付這條路,我跌跌撞撞走過來,現在總算能笑著看帳單。下次出發前,花半小時研究卡種,絕對值回票價。你們有踩過什麼地雷嗎?歡迎聊聊經驗,一起當個聰明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