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升大二那年,抱著一箱泡麵爬宿舍樓梯時,突然被學長攔下。他瞄了眼我懷裡的廉價紙箱,笑著掏出手機:「你知道學校影印店用學生證印論文,每張能省五毛嗎?省下的錢夠你吃三天學餐了。」那瞬間我才驚覺,原來學生證不只是張塑膠卡片,而是鑲著金邊的生存道具。
校園裡藏著太多隱形金礦。圖書館能借的不只是書,頂尖繪圖軟體的授權碼、影棚燈具、甚至運動器材,刷學生證就能帶走。實驗室常有多餘耗材,教授見你認真,隨手給的試劑盒可能值上千元。有次我從生科系廢料區撿回還能用的燒杯,配上化工系學姊送的pH試紙,竟在宿舍陽台搞出小型水耕菜園。
真正的高手懂得把「學生」身份烙進生活肌理。辦電信門號時,我帶著選課單和學生證正本,硬是把月租費砍到199吃到飽。藥妝店結賬前總多問句:「有學生優惠嗎?」意外發現連隱形眼鏡藥水都能打85折。更別說那些藏在巷弄的眼鏡行,驗光免費還送鏡框,老闆邊調鼻墊邊說:「學生嘛,幫你省點買參考書的錢。」
時間才是最貴的成本。我曾為省30元車錢走四十分鐘,卻在寒風中感冒花五百看醫生。現在學會用學生專案租共享機車,時速60奔馳在補習的路上,省下的通勤時間夠我多接兩頁翻譯稿。學校計中的免費雲端空間取代了月租硬碟,省下的錢剛好付線上課程平台年費——投資自己永遠是最划算的交易。
最珍貴的優惠其實是「人」。法律系同學幫看租屋合約省下押金糾紛,餐旅系實習生帶我們從飯店後門溜進自助餐檯。當經濟艙價格能躺進商務艙的秘密在LINE群組流傳時,我忽然懂了:那些共享的優惠代碼裡,藏著比金錢更貴重的信任。
畢業前夕整理抽屜,厚厚一疊學生證影本記錄著四年省錢軌跡。某張影本背面有行小字,是當年影印店老闆寫的:「省錢不是摳門,是把資源留給夢想。」現在經過校門口的滷味攤,仍會習慣性摸口袋找學生證,即使早該換成名片了。原來有些優惠早已滲進骨子裡,教你用清醒的腦袋算計世界,再用溫暖的心善待自己。
評論:
看完立刻衝去翻學生證!原來醫學院實驗室能免費領取N95口罩,難怪隔壁系同學疫情時總有存貨
提醒大家有些銀行信用卡搭配學生身分,海外手續費全免還加碼現金回饋,留學時省下好幾餐飯錢
說得太真實了!上次為省錢騎Ubike趕課,到教室全身濕透根本沒法專心,時間成本真的比金錢重要
請問校外餐廳要怎麼判斷有沒有隱藏學生優惠?直接問店員會不會很尷尬?
看到最後眼眶熱熱的,當年用教育價買的MacBook陪著我接案賺進第一桶金,現在螢幕貼著褪色的學生會貼紙捨不得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