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常泡在中國大陸的股市裡頭,從早到晚盯著那些紅綠綠的數字,有時賺得笑呵呵,有時虧得想摔鍵盤。這市場變化快得像颱風天,一個政策出來,整個盤面就翻轉了。投資大陸股票,你得有套扎實的策略,不是隨便跟風就能成事。我記得前陣子,有個朋友聽消息買了隻科技股,結果隔天就大跌,他急得跳腳,那教訓告訴我:選股不能靠運氣,得靠法則。
談到高效選股法則,我從實戰中磨出幾招。基本面分析是基本功,別只看股價高低,得深挖公司的財務健康度。比如說,我偏好找那些ROE超過15%的企業,這代表管理層會用錢賺錢;再搭配自由現金流穩定的公司,避免債務過高的地雷股。去年我盯上一家消費品公司,財務報表顯示它的毛利率逐年提升,加上產業鏈完整,我就分批建倉,結果半年後股價翻倍。這不是僥倖,是耐心比對數據的成果。
技術分析也得靈活運用,但不是迷信那些複雜的指標。我習慣用移動平均線和成交量來判斷進出點,當短期均線突破長期均線,搭配量能放大,往往是起漲信號。記得有次在新能源板塊,看到一隻股票在50日線附近盤整,成交量縮到地量,我猜測主力在吸籌,就小額試單;果然兩週後政策利多一出,股價噴發。技術工具是輔助,關鍵在解讀市場情緒,別被那些花俏的圖表迷惑。
現在聊聊熱門板塊,大陸市場的輪動快,得抓準趨勢。科技板塊一直是焦點,半導體和AI領域尤其火熱。政策大力扶持國產替代,像華為供應鏈的企業,訂單接到手軟;但風險也高,技術突破若延遲,股價會崩得慘。我去年參與一家AI晶片公司,研究過它的研發投入和專利數量,確認有實質競爭力才進場,結果避開不少泡沫股。這板塊適合波段操作,別貪心長抱。
新能源板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電動車和儲能產業正起飛。大陸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比亞迪這類龍頭穩健,但別忽略中小型供應鏈。我去年深入分析一家電池材料廠,它的客戶群涵蓋特斯拉和本土品牌,加上產能擴張計畫明確,我就長期持有;儘管中間遇到補貼退坡的波動,但基本面支撐下,最終獲利可觀。風險在於政策變動,比如碳排標準收緊,得隨時盯新聞。
消費板塊相對穩健,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食品飲料和電商領域復甦快,我偏好那些有品牌溢價的公司,像茅台或伊利,它們的定價權強,通膨壓力下還能漲價。但別以為消費股就安全,去年有家網紅零食品牌,營收看似亮眼,我查庫存周轉率才發現滯銷問題,趕緊避開。投資這塊,得看消費升級趨勢,年輕人愛什麼,就往那鑽。
綜合下來,大陸股票投資像場馬拉松,不是短跑。我的策略是分散配置,科技、新能源佔五成,消費三成,剩下留給現金應急。風險管理很重要,設好停損點,別讓單一持股超過總資產10%。記住,市場永遠有機會,耐心研究比追消息實在。下回再聊些實戰案例,保持聯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