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半的香港地鐵站,閘機前此起彼落的「嘟」聲像一首城市交響曲。我看著前面一位頭髮花白的阿婆,從磨損嚴重的零錢包裡翻出那張邊角起翹的綠色塑膠卡,熟練地拍上讀卡器。這畫面二十年沒變過,但阿婆大概不知道,口袋裡這張小卡,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能搭車買報的簡單工具。安信八達通這幾年的蛻變,悄悄把整個香港的支付生態都捲進了卡裡那片小小的晶片。
還記得八達通剛問世時有多轟動嗎?不用掏零錢、不用買票,拍一下就能進站。那時誰能想到,這張最初只為解決地鐵排隊買票的小卡片,有天會成為貫穿我們食衣住行的金流大動脈?安信銀行接手後的野心,是把這條動脈連接到每條毛細血管。現在走進街角那家開了四十年的雲吞麵店,老闆娘收銀機旁除了沾著豉油的現金匣,最顯眼的就是那部泛著綠光的八達通讀卡機。她邊撈麵邊嘀咕:「後生仔女連十蚊紙都懶得掏,拍卡快過我下麵啊!」
整合聽起來像冷冰冰的科技詞彙,落到生活裡卻是熱騰騰的方便。上個月去赤柱市集,攤檔阿姐接過我挑的貝殼風鈴,順手從生鏽鐵盒裡抽出一部火柴盒大的流動讀卡機。海風鹹濕,她指甲縫還卡著貝殼碎屑,交易卻在三秒內完成。這種滲透力,再炫的電子錢包都難做到。當支付工具能鑽進廟街夜市掛著油雞的攤車、躲進天星小輪船員磨損的制服口袋,甚至爬上大嶼山郊野公園賣山水豆腐花的手推車,它才真正有了香港的煙火氣。
安信最狠的招數是把八達通塞進手機裡。我那個抗拒智能機的茶餐廳老闆舅舅,最近居然學會用手機八達通付海鮮批發商的貨款。「撳幾下搞定,啲銀紙腥臊都唔使摸!」他得意地展示手機殼裡那張印著招財貓的電子卡貼。當科技能讓習慣捏著實體鈔票的老派人都點頭,才是真的打通任督二脈。更別提自動增值綁定信用卡、線上購物直接扣卡值、連大廈門禁都整合進去——那張綠色塑膠片正在我們眼皮底下進行一場靜默的數位奪舍。
東京朋友看我用手機八達通買完早餐順便加值,瞪大眼說:「Suica(西瓜卡)都沒這麼兇悍!」日本交通卡確實方便,但出了車站就弱了半截。八達通恐怖在於它既是攻進Apple Pay、Google Pay這些洋槍隊的本地武士,轉身又能蹲在深水埗電子市場賣零件的阿伯攤位上當收銀員。這種上能接雲端下能踩泥濘的彈性,讓再先進的支付系統漂洋過海來都可能水土不服。
當然有人皺眉頭。每次交易數據被記錄的隱私疑慮,系統當機全城癱瘓的風險,還有阿婆可能永遠搞不懂手機怎麼「嘟」。但那天在油麻地果欄,看見搬貨工人滿手濕淋淋,用手肘碰觸讀卡機完成付款時,我忽然懂了整合的意義——它不在於創造多酷炫的科技,而是讓金流像呼吸般自然存在,自然到我們幾乎忘了正在「支付」。
下次當你用手機八達通拍卡買完咖哩魚蛋,順手在APP裡繳了水電費,別只當是尋常動作。那片綠光背後,藏著把整座城市放進口袋的魔法。而魔法最厲害的地方,是讓我們覺得理所當然。
評論:
文章講八達通整合得好順,但係我部Android機點解成日感應失靈?係咪得iPhone先至順?
晶片技術係咪真係安全?早排新聞話有漏洞可以隔空偷資料,安信有冇加強加密?
睇完先知樓下新開嘅台灣牛肉麵店收八達通,尋晚仲傻更更撳機撳密碼,聽日試下拍卡先!
作者寫街市阿姐用手肘嘟卡個段好真實,我見過魚販戴住膠手套照樣拍到,勁過Apple Pay。
講到尾都係方便大過天,琴晚落雨截的士,手機冇電又冇現金,全靠手錶八達通先返到屋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