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接到鄰居電話時,鐵皮屋頂被強風掀翻的轟隆聲還在耳邊迴盪。雨水像瀑布般灌進客廳,我踩著淹到腳踝的水搶救父親的老相簿,那一刻才驚覺——三十年的家,原來脆弱得像紙糊的。五金行老闆事後遞菸苦笑:「阿弟,我店裡火險保單疊起來比辭海厚,結果颱風水災一毛都不賠。」
火險兩個字像顆包著糖衣的苦藥。多數人以為買了就能高枕無憂,直到理賠員翻開密密麻麻的但書條款。去年台南那場大火燒掉整排老透天,陳太太攥著保單在焦黑的樑柱前發抖:「保險員明明說『全險』,現在才說神明廳金爐起火算人為疏忽?」她指縫裡還夾著沒燒完的平安符。
真正的火險像件隱形防護衣,得完全貼合你家體型。老公寓的電線像纏繞的麻繩,老舊線路起火率是新建築的兩倍;頂樓加蓋的鐵皮廚房裡,油鍋旁那排插頭滋滋作響的瞬間,都可能讓保單瞬間變成廢紙。更別提巷口那間堆滿回收物的老宅,火苗竄起時連消防車都擠不進窄巷。
看懂保單得化身福爾摩斯。當業務員拍胸脯保證「動產50萬額度夠用」,最好把結婚金飾拿去秤重——光那組龍鳳鐲就值二十幾萬。更別提牆角阿公留下的檜木五斗櫃,去年蘇富比拍過同款成交價八十萬。最狠的是「重置成本」這把雙面刃,建材工錢年年漲,十年前保三百萬,現在重建要五百萬,差額就得自己吞。
我陪隔壁張老師跑理賠那週,見識到保險公司的文字遊戲。颱風夜陽台花盆砸破落地窗,暴雨把鋼琴泡成廢鐵。理賠員指著條款:「颱風屬天災,窗戶破損才賠,鋼琴算『室內進水』要附加條款。」張老師氣得發抖:「難道我要先衝出去接住花盆?」
挑保險像選結婚對象。巷口那間掛滿紅布條的便宜公司,理賠時要你舉證三十年前買的電視有發票;外商公司保費貴三成,但火場鑑定完三天就撥款。關鍵藏在魔鬼條款裡:「自負額」是每次出事的門檻費,「實際現金值」會把家具年年打折,「特約批單」才是真正保值的護身符。
現在書房抽屜裡躺著兩份保單。舊的那本用螢光筆畫滿重點:電線全換新拿到九折優惠,加保藝術品特約條款護住岳父的山水畫,颱風洪水險用自負額五千換到百萬保障。新的那份是給兒子新婚房的,特別註明「租客險」——房東的保險可不保他們的結婚鑽戒。
上個月五金行老闆在群組傳照片。新店面裝了自動滅火系統,保險費省下兩成。他坐在檜木櫃檯前泡茶笑說:「這筆錢夠買十年茶葉囉!」鐵壺蒸氣裊裊上升,牆上火險契約書的壓痕,比平安符更讓人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