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進銀行辦事,無意間瞥見利率表上的數字,腳步不自主停了下來。櫃檯專員見我盯著看,笑著說:「最近很多客人都在問定存呢。」是啊,全球經濟風向難測,股市上沖下洗,不少人開始把目光轉回那看似「老派」的定期存款。2024年的台灣,銀行間的利率戰悄悄升溫,但優惠藏在細節裡,不是簡單比誰數字高就行。
繞過幾間銀行比較,發現門道真不少。公股行庫如臺灣銀行、兆豐銀行,招牌掛著「一年期固定利率1.58%」這類基本盤,穩當但不出彩。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限時專案」或「新資金優惠」。像某家打著「數位帳戶限定」旗號的商銀,新台幣300萬內,三個月期竟能衝到1.85%,但條件綁得緊:得是新錢、要開立數位帳戶綁定、還限時到六月底。朋友阿凱上個月才辦,他說線上申請十分鐘搞定,利率跳上去那一刻,「比搶到演唱會票還爽」。
仔細看,還有銀行玩「階梯式」花招。前三個月給甜頭,利率飆高到2%以上,後面九個月卻掉回1.3%左右。算盤一打,整年下來平均可能還輸給穩穩1.7%的選項。這種設計,擺明是釣短期資金進場的手腕。另外「起存門檻」也是關鍵,有些高利方案動輒要求百萬台幣,小資族只能乾瞪眼;反之,部分純網銀推出一萬元就能承作的「小額高利定存」,雖利率稍低,但靈活度高,很適合手邊有筆年終獎金想暫時停泊的人。
老實說,要是資金短期內不會動用,我傾向鎖定「固定利率」的中長期方案。像某外商銀行推出18個月期1.72%,比市場平均高出一截,重點是「利率鎖死」,任憑央行下半年升降息,這筆錢穩穩吃利。反觀機動利率方案,雖說可能跟漲,但萬一風向轉了,降息時也只能跟著縮水。金融圈老友私下透露:「現在這水位,鎖利是王道。」這句話我記在心裡。
跑銀行問了一圈,發現「新舊資金」這條界線最容易被忽略。理專遞上的DM印著斗大「最高2%」,細看小字才註明「限新匯入資金」。舊帳戶裡的錢想轉定存?抱歉,只能適用一般牌告利率。更有些要求資金必須從「他行」匯入,自家帳戶互轉不算數。這提醒我們,搬錢前務必問清規則,別白忙一場。另外「續存自動轉約」的陷阱也得留意——優惠期滿後若沒主動處理,往往直接滾入低利的一般定存,白白損失利息。
挑定存不是比誰數字漂亮就好。得摸清自己的資金狀態:這筆錢能放多久?能接受多少限制?追求絕對高利,就得忍受數位綁定、限時搶購的麻煩;想要安穩省事,傳統銀行櫃台辦一辦也行,只是利率平庸些。我最後把資金拆成三份:一部分搶短衝高利數位專案,一部分鎖中長期固定利率,留點零頭在活存備用。雞蛋不放同籃,利息不放同一間,算是2024年動盪裡的小聰明吧。
|